第五章 气量·鸿门宴疑云(7 / 16)
而是将尽快入关摆在了第一位。既是这样,刘邦入关后,对其他诸侯有所提防,也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说,守关是刘邦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本能反应,并不一定是要和谁对抗,更没想到要和项羽对抗。而且,项羽武力冲关后,在戏西驻兵,刘邦在灞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如果刘邦真想和项羽对着干,他应该对此事非常敏感,而且应该有比较强烈的反应才对。可事实上刘邦没有任何反应,要不是项伯通风报信,说项羽准备灭他,他还乐呵呵地做着关中王的美梦呢,足见刘邦对此事确实没做过多的考虑。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矛盾点。刘邦在宣扬他的“约法三章”时,曾对关中百姓说:“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就是要等待诸侯们到来,等楚怀王熊心宣布任命他为关中王的决定。既然眼巴巴地盼着联军到来,却又要封关闭守,显得很矛盾。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应该说这是刘邦的私心在作怪。曹无伤的话并非无中生有,作为刘邦的左司马,也算刘邦军团中比较高级的人物,他对刘邦的军事动意还是有着比较深刻的判断的。咸阳的珍宝刘邦虽然没动,基本都封存了起来,但他也没打算让别人动。当时天下烽烟四起,六国复立,说不定还会有人杀进关中,东西虽然在那里封着,但你不动不等于别人不动,所以刘邦不可能太放心。关口一封,别人进不来(即便进来他也能知道,能及时作出战略调整),这些财富自然还是他刘邦的。而且等熊心来了,刘邦的功劳也一目了然。这和某人在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大半后,绝不想再让别人染指分一杯羹是一样的。只是刘邦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没想到项羽脾气如此火爆,也没想到现在的项羽已今非昔比,已成了诸侯联军的总瓢把子。
【4.项伯的作用】
项羽在听了曹无伤的汇报后,打算武力讨伐刘邦,但他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很关键。其实,项羽始终都没明确说过一定要取刘邦的项上人头,要刘邦的脑袋是从项伯嘴里说出来的。
因为张良先前曾救过项伯的命,所以项伯连夜快马加鞭赶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具告以事”,说形势紧迫,让张良跟他走,“毋从俱死也”,不要和刘邦一样丢了脑袋。那意思,明天项羽大军赶到,不但刘邦会死,张良也一样不能活命。项伯的这个理论存有疑点,项伯和张良要好不假,想救张良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他采取的形式却着实让人费解。这里面有几个疑点:
首先,项羽不一定想干掉刘邦。起兵讨伐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