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穴·伤不起的伪命题(11 / 16)
,结果“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于是项羽干脆密令衡山、临江二王将熊心半路截杀了事,以免后患。
有人说熊心有骨气,这话不知是夸他呢还是骂他呢。做人,有骨气是好事,也值得提倡。从政则不然,讲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像刘邦,知道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乖乖去巴蜀上任,然后心里憋着坏,这叫卧薪尝胆。熊心先是忙于夺权,后又死犟到底,都是从政者的大忌。政治上还是不成熟。
后遗症之三:形成连锁反应,引出第二个伪命题。
熊心之死,归根结底是这个伪命题带来的。如果熊心能够顺从项羽,收回自己的成命,哪怕让项羽看着办,项羽也不至于这么对待他,最起码不会这么快对他下手,会仍让他好好当他的傀儡,有吃有喝,胜过放羊。而且项羽多半不会对他下手,一个人是不会向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而且被自己完全操控在手上的人下手的。结果熊心不甘心,一句“如约”,把面子放在了第一位,真理放在了第二位。这个伪命题也被再次推上前台,等于来了个二次发布。
然而,项羽杀熊心容易,消除伪命题的影响却很难。正是想让这个伪命题尽快消失,项羽最后才下决心杀了熊心。但是项羽万万没想到,命题的制造者可以杀掉,但命题却不会因为发布者的离去而消除。而且这一杀,便再次给了刘邦以口实,刘邦利用熊心的死大做文章,于是便出现了伪命题之后的另外一个伪命题。
刘邦还定三秦后,趁项羽和田荣激战,于是发兵去抄项羽的老巢彭城。这次进军并非出师有名,纯粹为了扩张地盘,争夺天下。即便有出兵的理由,也是原先那个伪命题,项羽没让他当成关中王。但现在再提这个理由多少有些牵强了:一则,这事都过去好长时间了,老拿关中王说事也不成,倒显得自己小家子气;二则,这事他本人也认了,毕竟刘邦在事实上顺从了项羽的分封;三则,这事其实已经解决了。刘邦已经拿下了三秦,地盘现在比关中王大多了。而且在还定三秦时,刘邦还让张良给项羽写了封信,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我刘邦打关中是为了履行以前怀王的约定,拿下三秦,拿回我失去的东西,仅此而已,绝不会再搞扩张。那么这次扩张自然不能再拿关中王说事了。
所以刘邦这次进军项羽,也等于是一种失信。然而别人失信不依不饶,自己失信就无所谓了。这种不讲理的态度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谋略,也被现代人称之为魄力,被广泛应用到了工作和学习中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