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穴·伤不起的伪命题(4 / 16)
要探讨的问题。关键是熊心到彭城之后,并没闲着,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番政治军事改革。以前他只是个精神领袖,并未随军带队,人们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最多只听说过名号,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威。熊心立威的手段措施和天下所有执政者的手段措施没什么两样,就是两方面:一是夺权,二是封官。正是这次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才最终促使了那个伪命题的出台。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夺权是夺兵权,当时的部队分别为吕臣、项羽和刘邦率领。熊心于是先“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把吕臣和项羽的两股部队合并在了一起,统一由自己指挥。没有合并刘邦,是由当时的地理因素决定的。因为吕臣和项羽的驻军就在彭城周边,一东一西,便于集中。而刘邦的军队驻扎在砀郡,离得比较远,不方便合并。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熊心夺兵权是比较仓促的,没来得及进行统一调配。不过虽然没有合并刘邦,但熊心对刘邦的部队也进行了改制,“以沛公为砀郡长”,任命刘邦为砀郡的长官,让他指挥砀郡的兵。你别小看这一纸任命,这等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刘邦队伍的性质,等于重新向刘邦明确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以后我楚怀王就是你的老大。
接着是封官。毕竟现在楚国是一个独立的政权了,也要有个草台班子支撑门面才像那么回事儿,于是熊心封吕臣为司徒,封其父吕青为令尹。刘邦被封为武安侯。项羽被封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如此一来,君臣关系明确,熊心就不再是原来的傀儡了,而是楚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君。
如此一来,命题的出台也就有了另外一个前提:熊心掌权。如果他不掌权,便没有军事上的指挥权,在军事部署上,也就没有话语权。现在他当上一把手,也就有了重新进行军事部署的权力,也就有了新思路。也就是说,熊心那个命题的出台有着一定的偶然性。
其次,命题是在仓促中出台的。其实偶然也没什么,只要它正确就行。然而,命题的出台还存在另一个偶然,这个偶然让命题的出炉显得格外仓促。
熊心成为楚军实际的领袖,除了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手,然后封官封侯给人们点甜头之外,一开始并无新的军事战略,也没有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的打算,只是处于休整状态,静观天下之变。是后来赵国的求救,才最终促成了这个命题的出台。由此可见,这个命题并非经过长期、充分的论证、调研而作出的远景规划。
赵国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