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穴·伤不起的伪命题(6 / 16)
要求。
客观上说,项羽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他只是想做进军关中这项具体的工作,因为他摆出了一个很高的姿态,就是要求给刘邦当副手。本来项梁在时,项羽和刘邦是平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刘邦地位还高,因为毕竟项羽是嫡系,现在他甘愿做刘邦的副手,就是为了进关中灭秦,可见他是完全出于公心的。而且从项羽想做刘邦副手这点来看,他也并不是想夺权,或是想当关中王。因为作为副手,即便打下关中,那功劳也是一把手刘邦的。不管怎样,项羽想进关中的想法被完全否决了。那么,那个命题对项羽来说就变得毫无意义。
第三,对诸将不公。《史记》中在说到当时的形势时,有一句话:“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秦军当时很强大,在军事上处于主动。大家都认为进关中不利。尽管如此说,但熊心在兵力分配上,还是明显倾向于救赵的一路:除了刘邦自己的部队进关中外,熊心可能还留下一部分驻守彭城,其余的兵力则全部北上救赵。而且这一路的首领是他刚刚发现并且非常信任的“人才”宋义,被任命为上将军,地位形同以前的项梁。次将则是项羽,末将为范增,人员配给很充沛。这说明当时情况并不像诸将认为的那样,硬骨头在关中。当时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在赵地,这里才是未来打硬仗的主战场。
退一步讲,抛开难易程度不说,就说进军路线。进攻关中的一路是直奔关中,走的是直线,而救赵的一路,则是先北后西,走的是曲线,而且前提是要先进行一番恶战,打赢了,才能重新休整向西进发,那时刘邦部队说不定早就入关中了。况且北上救赵这一路军队能不能打赢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还悬而未知,生死未卜,前途未定,哪有什么心思考虑进取关中啊。
再退一步讲,就说当时关中难打,救赵容易,那既然分兵两路,却只规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也有失公允。因为两路大军有着不同的工作任务,却规定了相同的工作目标,这激励机制也有问题。
如果大家是分兵几路,一起向关中这个共同的目标进发,那么谁先打下来,或者说谁出力最多,谁就为关中王,这也算公平。即便兵分两路,进军的目标不一样,按照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打下关中的为关中王,打下河北(黄河以北)的为河北王等,也算公平。只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显然对北上救赵的这一路将领不公。
第四,偏袒刘邦。这个命题其实只针对两个人说的,因为兵分两路,有两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