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穴·伤不起的伪命题(7 / 16)
主将,不管哪一路先进关,当关中王的也只能是一把手。假如宋义这一路先入关了,也绝轮不到次将项羽当关中王,这是明摆着的事。纵然当时诸将认为关中不好打也都没用,即便好打,那关中王也不是你的,它只能在刘邦和宋义两个人中产生。宋义彼时已然是上将军,地位本就不比关中王差,他不一定太在乎那个关中王的位置。刘邦当时只是一个砀郡长,是个侯官,关中王对他的诱惑力有多大,自是不言而喻。如此一来,这个命题的受益者就只有刘邦一个人。熊心这个命题像是特意为刘邦安排的一样。
事实上,刘邦在内心也是这么认为的。项羽打败章邯,率领诸侯联军西进关中,刘邦也是耿耿于怀。在楚汉战争期间,广武对峙时,刘邦与项羽在阵前交涉,历数了项羽十项罪名,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就是说项羽你完成了救赵的使命,就应该回彭城去汇报阶段性工作,而不应该带着诸侯联军入关。换句话说,入关本就不是你项羽该做的事,而是分配给我刘邦的工作,这关中王也只有我刘邦一个人的份儿。也正因为如此,刘邦才会对这个命题那么上心,才会对项羽不遵守这个命题耿耿于怀。
为一个人制定的命题,却让大家共同遵守,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既然这个命题有着这么多的不公平,那么它无疑是一个本就不该成立的、糟糕的伪命题。然而它却被实实在在地、煞有介事地提了出来,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成为衡量其他一切真理的标准。激励机制,应该是为了调动大家或者说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而制定的,这个命题的初衷其实也应该是这样,但是它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但没有做到,它反而还潜伏着诸多的矛盾隐患,使它在灭掉秦国之后,很快成为反秦联军内讧的一个导火索。
【5.伪命题的后遗症】
这个命题,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漏洞和弊端。由此看来,熊心当时提出这个命题,未必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考虑和论证。他更没想到事情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没想到,不是说他没敢去想,而是他对整个战略计划是否能取得成功缺乏足够的信心。确实,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楚军刚刚经历惨败,秦军势头正猛,楚国能否自保都是个问题,何况北上救赵?何况杀进秦朝的老窝关中?项羽那是历尽艰险、破釜沉舟、光着膀子和秦军玩命才取得最后胜利的,那简直是一场赌博。而刘邦西取关中也并非坦途一条,他也是机关算尽、跌跌撞撞才得以入关的。
所以,两路军都取得胜利,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