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19 / 22)
他做荥阳的郡主,驻守荥阳。从刘邦不杀魏豹、还继续任用他这一点看,刘邦这人考虑问题确实比较周全。因为魏国虽灭,魏豹的威信尚在,魏地好多人还是支持魏豹的,有魏豹在,这些人就不会投奔项羽。
后来魏豹被杀,也和刘邦没有关系,而是荥阳的另外两位守将周苛、枞公所为。项羽围攻荥阳,这俩人看魏豹不顺眼,商量说:“反国之王,难与守城。”这人反复无常,跟他在一块儿守城后怕,说不定哪天就把咱们给卖了。为了安全起见,“乃共杀魏豹”。
可以看出,魏豹和彭越一样,也是有自己的活思想的。所不同的是:彭越看的是利益,魏豹看的是风向。所以彭越一直受利于刘邦,也就一直为刘邦出力。魏豹则会根据战事的进展,选择自己的归属方向,左摇右摆不定。魏豹后来并不想跟着刘邦了,只是被韩信打败,不得已才又回到了刘邦阵营。这也是后来周苛杀掉魏豹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几类人才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项羽和刘邦身边都不乏忠心耿耿、从一而终的人才。
二是最初投靠项羽的人才比刘邦多,而最后刘邦的人才却比项羽多。
三是在项羽这边不是人才的人,到了刘邦那边就成了人才。
四是中间派人才都被刘邦拉拢了过去。
其中最关键是第三点:在项羽这边不是人才的人,到了刘邦那边就成了人才。这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比如韩信和陈平,他们都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这点没人怀疑。但他们并不是因为跟了刘邦才成为人才的,而是自始至终都是人才,在项羽手下混事时也不例外。那为什么他们在项羽处表现得平庸,而在刘邦处却出手不凡呢?前后差异如此之大,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比项羽强。
【5.从现象看本质】
一个好的领导,总是能激发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这其实是门了不起的学问。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就是如何让下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有的领导事必躬亲,谁也信不过,下属工作起来便放不开手脚,费半天劲,领导还要东挑西挑,最后弄得下属没了积极性,做事寡然无味,也就谈不上创造性。这种领导心胸一般不会太宽,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领导魅力。项羽基本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首先,项羽在思想上对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