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20 / 22)
才不重视。咱们前面分析过,项羽这人是非常自傲的,做事好凭感觉而不是靠理智,他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人才,无人能出其右,哪还需要别的人才来帮助他呢?
人一自傲,办事就会武断,就会刚愎自用,从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人才的出现。因为人才是要通过意见、建议以及做事来体现的,你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办事,不群策群力,那么,所谓的人才也就成了你办事的工具,是你自己的一个复制品,自然发挥不出他们的作用了。
其次,项羽看不起那些身份低贱的人。项羽出身于贵族世家,天生有一种高贵的血统观念,所以他从骨子里看不起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比如对韩信,项羽除了和韩信在表达方式和政治理念上难以沟通外,内心看不起韩信也是原因之一。再比如彭越,项羽之所以没给他封号,除了彭越没战功,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他是个草头王。对这样的人,项羽根本不会在脑子里留位置的,否则即便不封王侯,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安排吧。
第三,项羽性格上有缺陷。其缺陷有两个:一是易怒,而且易迁怒于旁人。好动怒,脾气爆,就很容易伤人,也不容易让人接近,也就缺少与人的沟通。人才除了使用,还需磨合,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项羽动不动就发火,总是用蛮横的方式让下属顺从,畏惧则生冷,下属也许会被暂时吓住,但绝不会由衷地佩服,所以项羽与下属间的这种联系纽带是不牢靠的。
二是实诚。项羽脑袋里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所以他会在反间计下表现得犹豫和茫然。项羽重用的人才,如龙且、季布,都是和他一样直来直去的人,这些人性格豪爽、打仗勇敢,但在阴谋伎俩面前无一不败下阵来。
实诚过去是褒义,现在好像变成了贬义,换个词说就是缺心眼。范增的最终离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范增不属于刘邦的人,他比项羽还想杀刘邦,但最后项羽却中了人家的反间计,对一直追随自己的亚父持怀疑态度,让范增很伤心。但是话又说回来,从另一方面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项羽对范增肯定也没有太多的好感。就像相亲相爱的两口子,如果不是一方有想法,小三是插不进来的。范增跟了项羽这么长时间,项羽对他应该是了解的。况且那反间计的手法也很拙劣,有脑子的人就知道不可能,而且消息来自正在火并的敌我双方的敌方阵营,这就更不可信了。唯一的解释就是:项羽对范增并不感冒。范增离开,项羽也没阻拦,说明他并不觉得范增离开是件坏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