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2 / 22)
地方官被人杀死,沛县的县令害怕,也打算响应陈胜,于是开会和属下商量,这时萧何、曹参就说:“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就是说你县令本是秦朝的官吏,现在各地都是杀地方官起事,你就这么起兵,恐怕没人听你的。不如“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劝沛县令找个有号召力的人来支撑门面,于是就想到了在附近山上落草为寇的刘邦。可等樊哙真把刘邦找来了,沛县令又后悔了,怕引狼入室,于是城门紧闭,不让刘邦进来,还要杀了出馊主意的萧何、曹参。萧、曹二人于是出城投了刘邦。刘邦入城后,萧、曹二人拥戴刘邦做了沛公。刘邦自此完成了从一个山野贼寇到一方反秦领袖的转变。刘邦最初的发迹,可谓得益于萧、曹二人。此二人后来跟随刘邦征战,萧何管后勤,保障军需;曹参冲杀疆场,开疆拓土。一文一武,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身边的另一个人才是张良,也是刘邦最重要的一个谋士,对刘邦帝业的成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刘邦日后事业的发展,可以说都没离开过张良的帮助。前文我们介绍过,张良是韩国人,以恢复韩国为己任。张良最初跟了刘邦一阵子,后来随刘邦一同投奔了项梁,然后请求回韩地重建韩国。刘邦西进关中时,韩王成又派张良跟随刘邦入关。刘邦平定关中后,张良就又回去建设韩国了。等韩王被项羽杀死之后,张良这才又去投奔刘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刘邦一步。
这三位人才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很欣赏刘邦。
刘邦与萧何、曹参应该早就认识,他们都是沛县人。萧何是沛县的主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办公室主任。刘邦还是个老百姓时,不务正业,少不了惹是生非,萧何便曾“数以吏事护高祖”,没少从看守所里捞刘邦。刘邦任泗水亭长时,相当于现在乡镇一级的地方官,萧何便成了刘邦的靠山,刘邦“常左右之”,有事没事就去萧何家里坐坐,顺便带点土特产等。刘邦送徙人去咸阳劳作,同僚送行,都要表示表示,“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其他人都是给三个铜钱意思意思,唯独萧何给五个。可见二人感情不一般。也可见萧何是很欣赏刘邦的。
曹参当时是狱掾,就是管狱讼的副官,与萧何同为沛县豪吏,在当地名头不小,影响也很大。刘邦与曹参的交往,史书上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同为官僚,都为朝廷效力,相互间肯定都熟悉,少不了在一起开会、吃饭,或是谁托谁办个事,顶不济见面也要抱拳行礼打个招呼。最关键的是,曹参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