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3 / 22)
萧何二人关系不错,官僚之间关系都是错综交融的,认识其中一个,也就认识了一个圈子。
所以,萧何、曹参二位对刘邦的为人是了解的。有了这个前提,又有后来推举刘邦做沛公的事实,足见二人对刘邦的做事是肯定的,对刘邦的为人也是欣赏的。
萧何欣赏刘邦,还有一个例子。单父人吕公(就是刘邦后来的老丈人)为了躲避仇人,于是迁来沛县。因为吕公和沛县令是老相识,所以引得一些地方豪绅吏人纷纷前来道贺。萧何当时负责招待操持,相当于现在红白喜事的总管,由于来客很多,屋里装不下,于是萧何向贵宾们说:“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凡是礼金不满千元的,一律坐在堂下。如同现在办喜事,礼金少了不能上雅间一样。
当时正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去了,身上分文没带,却也想坐雅间,于是递上一张礼帖,上写:“贺钱万”。礼金一万块,可谓大手笔。吕公碰上大款,赶忙起身相迎,往雅间让,这可是贵客,不能怠慢了。萧何这时就说了,刘邦“固多大言,少成事”。刘邦这人好说大话,办事不靠谱,对礼帖大持怀疑态度。萧何这样说,一是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责任所在。他当时毕竟负责司仪的工作,有义务辨别礼单的真伪。但是萧何也是佩服刘邦的,一分钱不带,就敢过来白吃白喝,还被请到了首席,虽说德行上有所欠缺,但勇气和魄力可嘉。
张良几次三番离开刘邦,是因为他心中有韩国的情结所在,这个不能说他朝三暮四。而几次离开又几次回到刘邦身边,恰恰也说明他是欣赏、钦佩刘邦的,否则干吗老在一棵树上吊死?
从这几个人中,我们也能看到刘邦的一些特点:
首先,刘邦这人能容人。萧何、曹参自始至终跟随刘邦,刘邦对他们始终信任有加,也很重用。张良每次回来,刘邦都是热烈欢迎。说明刘邦这人很有亲和力,能笼络住他们,没有一定的胸怀是不能做到的。萧何、曹参不说,这俩人也没别的地方好去,张良起码是有的选的,可见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其次,这些人很符合刘邦的心思。这个很重要,领导和下属只有在思维方式上一致,才能心情愉悦地工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在工作上出效率。刘邦与萧何、曹参早就了解,彼此性格熟悉,既能说到一块儿也能想到一块儿。张良跟着刘邦时,正是刘邦在事业上的起步期,正值用人上的饥渴期,张良的到来正好填补了这段空白。二人在这个阶段磨合,很容易成为亲密的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