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21 / 22)
。
由此可见,项羽在识人、用人、笼络人才方面是有缺陷的,这也是他底下的人不愿跟着他的原因。既然跟着你,总得有些好处,即便不是金银珠宝,最起码也要有被重视的快感才行。没快感也就算了,还要被误解和怀疑,搁谁谁也受不了。
第四,项羽不注意下属的思想变化。范增反应强烈,选择离开,钟离昩没有离开,但也不会一点反应都没有,心里有疙瘩,对作战也不会有好处的。这些项羽都没过多留意,没有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而说到黥布,那反应就更不正常了。如此明显,项羽都没去思考其中的原委,最终导致了黥布的反水,将摇摆着的天平沉向了另一头。
第五,项羽没经验。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时,年仅27岁。在此之前,他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却没有过从政的经验。也就是说,项羽可以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却很难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识人、用人上的不成熟。
其实,项羽的追随者一点不比刘邦少,而且本事也不小。范增、黥布、韩信、陈平,以及各路诸侯,这些人能追随项羽,是被项羽的魄力所折服。但是,这仅仅体现了一种倾向,能否让他们死心塌地,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还要懂得经营。而项羽恰恰不知道这些人最需要什么,也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他们自然会很失望。如果一个人疏远你、离开你,不好说是谁的原因。如果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疏远你、离开你,那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了。项羽身边人才的流失,恰恰暴露了项羽的弱点:不善于经营,不善于笼络。
有的领导很会当官,放手让下属去干,并时常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下属的觉得领导信任自己,有一种被重视的快感,干起工作来就有劲,效率自然也就高。这种领导在具体工作上未必有多大能力,但他们会当领导,眼界开阔,心里能藏事,就显得特别有魅力。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帅才。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身上的闪光点是很多的。
首先,刘邦会放手。刘邦这人本事不大,本事不大不是说他不行,而是说他做具体事不行。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才会依靠别人,放手让别人去做事。一个能力太强的领导,手下往往不会太突出,因为他们很难有显示的机会。刘邦自己没什么本事,所以他就会依赖下面,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群策群力永远胜过单枪匹马。
其次,刘邦能包容。是领导,就要面对下属,而且是形形色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