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4 / 22)
友。
第三,刘邦有依赖性。萧何、曹参不用说,同县为吏时就少不了在一起熟悉了解,起事后同仇敌忾,更是密不可分。张良的几次离开,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刘邦对他的印象。领导大多是这样,你在时,感觉不出你有多大本事,等你离开了,才知道你的重要性。张良的几次离开,肯定会让刘邦有所感触,从而对张良产生依赖。刘邦最初的成绩,其实也都没离开过张良,顺利进关,鸿门宴救主,这是关乎刘邦性命和事业的大事,张良功不可没。
事情都是相互的,刘邦对他们有依赖,才能留得住他们。这些人觉得刘邦依赖他们,重视他们,反过来对刘邦也会形成依赖,于是自然就会紧密团结在以刘邦为核心的周围了。
我们再来看看项羽身边的人才。
前面我们说过,人们有个误解,觉得刘邦身边的人才多,项羽身边的人才少。如此认为,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最后成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邦当了皇帝,身边的谋士都是定国安邦的功臣,政治生命自然就会长,影响自然也就大。项羽是败兵之将,手下人也是死的死降的降,自然谈不上多体面、多风光。如果抛开这些因素,单就个人能力来说,项羽身边也是人才济济,而且一点不比刘邦那帮人差。
第一位是范增。范增出山后,先跟随项梁,后跟随项羽,还做了项羽的亚父,对项家忠心耿耿。范增随项羽四处征战,帮项羽出了不少主意,让刘邦、张良、陈平之流为之忌惮。《史记》中对范增的介绍很简单:“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九个字,倒也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范增岁数不小了。都七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古人平均寿命都短,这岁数在当时是很罕见的。见多才能识广。有人常说一句话: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这倒也不全是自大之语,这涉及阅历深浅的问题。人大一岁就多一岁的经验和经历,不是全无用处的,毕竟谁也没让思想静止。所以范增在识人、做事上肯定有独到之处。随项羽入关后,范增断定刘邦将来会是项羽最棘手的敌人,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二是范增喜欢清净。范增“素居家”,说明他不喜欢出门,不喜欢凑热闹。然而现在都七十了,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却毫不犹豫地出山,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说明他骨子里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以前在家赋闲,只是没有遇到让他感兴趣的人和事罢了。
三是范增才思敏捷。“好奇计”,一个“奇”字足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