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念·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1)(11 / 22)
初期的一个转折点。它让刘邦暂时摆脱了困局,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从而也为他进一步和项羽抗争赢得了时间。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的几个特点:
首先,刘邦是个比较灵活的人。刘邦在陷入困局时,会积极想办法,会主动找下属商量,而不是一味地上闷火、生闷气。
其次,刘邦是个不择手段的人。我们上面说过,尽管战争是一场胜与败的游戏,但反间计在道义上无疑有失水准。不过刘邦不管这些,只要对他有利,只要能脱身,只要能打垮对手,他是不会选择方式的。他只要成功,不要过程。
第三,刘邦是个风投高手。反间计能否取得成功,其实刘邦和陈平心里并无十分的把握。刘邦随手扔出“黄金四万斤”,应该属于风险性投资,能否得到回报还是个未知数。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便会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就是刘邦的优点。刘邦头脑很清楚,他知道钱是身外之物,只要保住了自己,争取到最后的胜利,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因为反间计的实施,项羽阵营被瓦解,特别是范增的离去,项羽无异于自断手臂,损失不可估量。而钟离昩等人的消极,也势必会影响项羽军团今后的战斗力。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像陈平预料的那样,毫无悬念的中招呢?除了我们上面的分析,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项羽自身的原因。项羽是个自傲的人,自傲的人,心眼都不会很大,项羽对那些谣言尽管不是十分相信,但心里总归还是有疙瘩的。仅仅因为这个,他也不会再像先前那样信任这些人;再者,项羽就是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认错,他会一条道走到黑。项羽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就算没有别人,他自己也一样能打败刘邦,一样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当范增愤而离去时,项羽并不拦着,因为任何人在他心里都是可有可无的。
二是下属的原因。范增对项羽的态度,和项羽一样,也是一味由着性子来,只要他觉得对,他就会坚持,而且还不屑于解释。如果范增遇到一个了解他、理解他的知音,就像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心心相通,这是没问题的。但要做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或者需要机缘巧合,或者需要时间磨合,总之要对了路才行。而范增和项羽其实并不对路。在鸿门宴时,项羽开始想对付刘邦,后来项伯的一番话改变了他的态度,但他并没和范增商量,也没把思想转变的原因告诉范增,这就让范增摸不着头脑了。可见二人不但缺少沟通,还缺乏默契。二人既然是这样一个状况,就很难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