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念·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1)(19 / 22)
该封他,还让他接茬儿打渔,给了他三个县的兵力,倒成罪过了。
彭越更不用说了,他本就是个占山为王的流寇,根本没有任何战功,只是在刘邦西进关中时,帮着打过昌邑,还没打下来。他在项羽心中应该是没有任何印象的,不封也在情理之中。
反对项羽分封的就是这样一些人,而这些人并不能代表主流。再说了,分封这事本来就很敏感,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你就是再一碗水端平,也会有人有意见,因为谁都觉得自己功劳大,谁都自有一套该得到重用的理论,很不好把握。应该说,项羽如此分配,几乎已经做到公平的极致了。如果换做刘邦,或者是楚怀王本人,也未必能做到如此公平。
当然,刘邦把这些事抬出来的目的,就是对不敢出城应战、不敢和项羽单挑作出一番合理解释,给自己找回些面子。最后刘邦也没忘了突出下主题,总结道:“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说我刘邦乃是仁义之师,是号召诸侯来除害的。像你这样的罪人,我只要用一些有罪的人杀你就行了,根本就不配我亲自动手,我何苦要和你单挑呢?看刘邦这面子找的,说得义正言辞、铿锵有力,不敢应战倒有理了。
项羽从起事到成就霸业,一路走来霸气十足、风光无限,但他在性格上却一直都是个直肠子,他寡言少语,想做就做,他觉得让人折服是要靠真本事的,事实胜于雄辩。他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而在他受到尊重和认可后,他的这种个性就进一步得到了加深和加强。这好比你在工作中因实干而受到褒奖,那么以后做什么事你都不会轻易偷奸耍滑,因为一个潜在的形象意识已经在你大脑中根深蒂固了,你不想改变它。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是:有时这种只干不说的作风是不易被人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在别人身上过多地浪费时间,或者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人们更喜欢直接一点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交流去了解一些事情。当你的行为过于隐晦而又不善言谈时,你往往会被归为另类,而被推到大众的对立面。
语言确实是门艺术,同样的一句话,有好多种表达方式,有的让人开心,有的让人反感,有的不愠不火、不咸不淡。而同一件事,也有许多种表述,有的一语中的,有的越说越糊涂,有的还会让一件事变成了另外一件事。语言还是一门武器,唇枪舌剑并不比真刀真枪逊色。真刀真枪可以见血,唇枪舌剑则杀人于无形。刘邦在这方面就很擅长,所以他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