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念·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1)(2 / 22)
万人马,便将刘邦杀得溃不成军,刘邦为此还险些丢了性命,这才仓皇逃窜至荥阳一带防守。
我们先来看看荥阳拉锯战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是荥阳攻防战。刘邦兵败彭城,被项羽一路追杀,最后围困在荥阳。后来刘邦用陈平的反间计,瓦解了项羽军团,并趁机逃出荥阳,命周苛、魏豹等人留守荥阳。这个阶段项羽完全占据主动。
二是成皋拉锯战。刘邦在关中重整旗鼓后,听从袁生的建议,不再和项羽硬碰硬,而是从武关出兵,进军宛地,将项羽从荥阳引向宛地,同时令韩信北攻燕、赵等诸侯国,令彭越截击项羽的后防。之后刘邦趁项羽回击彭越,占据了成皋(今荥阳市西18公里处)。项羽攻下荥阳后,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不得不放弃成皋,然后从韩信处借兵,回攻成皋,同时令卢绾、刘贾率两万人与彭越会合,占据梁地,迫使项羽回兵收复梁地,刘邦趁机再夺回成皋。项羽回兵,双方再次在成皋对峙。这个阶段双方各有胜负,总体上项羽仍占主动,但是刘邦通过打外围,也缓解了被动局面,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化。
三是鸿沟议和。韩信攻占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派龙且截击,结果全军覆没。加上彭越在后方的不断骚扰,围攻刘邦又没有进展,项羽走入困境,开始处于被动局面。战争的风向标完全转向了刘邦方面。当此时,战事拖得太久,双方都很疲惫,于是划鸿沟为界议和。荥阳相持两年多,终于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也是双方力量与心智的较量。双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胜利。为了这个目的,刘邦和项羽可以说都费尽了心机。政治、战争、兵法,阳谋、阴谋,在这里展现了个通透。应该说,在整个相持阶段,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没占多少便宜。只是二人的本性在这个阶段却尽显无遗。
彭城战败之后,刘邦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很少和项羽正面交锋,但他对这事是有反思的。他深刻认识到,项羽的勇猛并非浪得虚名,正面开战自己绝然占不到半点便宜。但是事已至此,刘邦已是无路可退,于是开始动心眼。在对峙的这几年中,刘邦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最典型的两个手段就是无间道和反间计。
后人总是将一些手段的运用冠之以谋略、计策的名号,借此将其典型化、概念化、神秘化,换来一些感叹和惊叹。其实这没什么好吹嘘的,人们之所以慨叹,是因为向往最后的成功,因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两人打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