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念·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1)(21 / 22)
的。
其次,刘邦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刘邦最后虽然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但其最初的形势也已悄然发生变化。因为彭越、韩信此时都获得了一定的地盘,势力增强必然会产生新的想法,他们不一定会积极配合刘邦完成接下来的军事部署。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然后致书刘邦,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也就是暂时代理齐王,伸手要权要官。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困得焦头烂额,气得恨不得将韩信斩了,但最终还是听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干脆立了韩信为真齐王。按张良、陈平的说法就是:“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现在形势对我们这么不利,韩信要称王我们能阻止得了吗?意思是,韩信能打个报告请示已经很给你刘邦面子了。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满足韩信的要求,否则恐怕节外生枝。可见刘邦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时刻酝酿着危机。
而彭越之所以一直在项羽后方打游击,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他当时虽被任命为魏相,但他的最终目的是当魏王,夺取魏、梁旧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本就是他的军事重点,并非完全为了刘邦。
刘邦后来撕毁合约追杀项羽,发函让彭越、韩信一同出兵,围歼项羽,结果刘邦追到固陵(今河南淮阳县西北),被项羽打败,那二位连个人影儿都没有。已然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了。
第三,刘邦有顾忌。刘邦的父母妻子均在项羽处。这个不用多说,刘邦再怎么言而无信,再怎么阴险狡诈,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是不能不管的,连自己的家人都保不住,面子也没法搁。
不过对于项羽来说,形势则更为不利,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项羽也没有战胜刘邦的把握。楚汉双方在荥阳拉锯了这么长时间,项羽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刘邦或者坚守不战,或者迂回出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事上的弱势,所以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其次,兵源和粮草补充是个大问题。项羽远离属地,进行客场作战,军队只会在消耗中减员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此外,粮草供应也一直不顺畅,自彭越开展游击战后,项羽的后勤供给就得不到保障了。吃饭都成了问题,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会下降。而刘邦的背后是富饶的关中,萧何这个后勤部长又十分得力,兵源补充和粮草供给都不是问题。这样耗下去对项羽不利。
第三,彭城受到威胁。韩信占领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派得力干将龙且前去阻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