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1)(18 / 22)
预判是否准确,能否成功,其间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所以命运具有不确定性。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当我们无法面对这些坎坷,又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解释时,便用命运这个模糊的词汇加以概括。其实,面对人生,还有一个态度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把握的问题。
面临人生的低谷,有人会失意,会彷徨,会沉沦,会看淡人生,会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从而也就丢掉了很多机会,错过了生命中的许多美好的瞬间;有人则很理智,他们并不怨天尤人,而是会静下来,听一听,看一看,好好总结一下,也会找别人来商量商量,让别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帮着分析一下,等彻底搞清怎么回事了,便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然后继续整装前行。
在这方面,刘邦和项羽都曾有过积极的态度。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邦放走徙人的过程。这其实也是一种命运的抉择。徙人逃跑,刘邦等于失职,泗水亭长的位置肯定是保不住了。也就是说,刘邦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将会被打破,今后的人生也会就此发生改变,甚至是不是还有今后的人生都很难说。刘邦当时也可以有别的选择,比如找些人顶替,比如托托关系走走后门。但是刘邦选择了下海,去做山大王,这是对自己今后人生的一个决断,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一个挑战。
这既是刘邦处事的哲学,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个把握。与刘邦类似的,项羽也把握过一次,就是杀宋义夺兵权。项羽被楚怀王排挤,在北上救赵的队伍中,只是个次将。应该说,最初的项羽是屈服于命运的,或者说他是遵从领导安排的,只要是帮着实现灭秦大计就行。结果宋义志不在此,于是项羽便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了。
宋义被任命为上将,一方面是人为,因为楚怀王在项梁死后获取了兵权,想削弱项家的权势,也急于找个人取代项梁的位置;一方面其实也是命运的巧合,因为宋义的出现实属偶然。宋义最初在项梁手下混事。项梁与秦军对阵,节节胜利,在定陶大败秦军时,项羽还斩了秦将李由,于是项梁开始轻敌,觉得秦军不过如此。这时宋义就上谏,说“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让项梁别骄傲,骄兵必败,秦军现在不断派主力过来,还是小心点好。项梁此时感觉正爽,哪里听得进去?就觉得宋义碍事,便派他出使齐国,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结果宋义在路上遇到齐国派往楚国的使者高陵君,二人在交流天下大事时,宋义对高陵君说:“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武信君就是项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