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1)(19 / 22)
,是项梁给自己的封号。说我断定项梁一定会败,你慢点去,走快了连你也死在那儿了。后来章邯反扑定陶,项梁果然大败,项梁本人还在这次战斗中身亡。
后来高陵君就将宋义的这次预言告诉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一听,觉得宋义是个人才,找来一见,果然谈吐不凡,于是拜为上将军,可谓一步登天。
项羽在杀宋义之前,与宋义有过交涉。宋义这人并无带兵经验,对战事有预判,不一定就能打仗。宋义率领大军走到安阳便不走了,“留四十六日不进”,观察形势。项羽便急了,项羽对秦朝本就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叔父项梁又是被秦军打死的,他还想通过这次救赵行动和秦军来次殊死搏斗呢。结果宋义并不那么想,这就产生了矛盾。
但项羽杀宋义的念头也不是一下就形成的。最初项羽和宋义据理力争,试图通过劝谏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项羽向宋义建议,说秦军现在围困巨鹿,调兵很匆忙,咱们应该趁他们还没完全准备好,和赵军里应外合,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宋义大不以为然,认为当下应该静观其变,秦军如果被赵军打败,咱们就不必多费一道手,直接挥兵西指,进军关中。秦军如果打败赵军,势必也会损失巨大,咱们正好趁机将他们拿下。虽然最后宋义没听项羽的意见,项羽也是做了最大努力的争取,也算是对前途和命运的一个争取。争取不成,项羽这才杀了宋义。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常说谁谁谁风光,那只是外人看来,其实都是由无数心酸和艰辛换来的。不能面对失意,就不会有辉煌的人生。跌倒后爬起,也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未知的前方道路上,你也许还会栽更大的跟头。人生不在乎你栽了多大跟头,而在于你最后如何站起,如何到达终点,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人生的挑战,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放徙人和杀宋义,是刘邦和项羽对命运挑战的典型事例,这两件事也让他们二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屈从于命运的典型事例。只是,项羽没将这种态度进行到底,他最终还是向命运低了头。刘邦一方面相信命运的眷顾,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努力着,在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一直采取着积极的态度。这也是他们二人获得不同人生结局的一个原因。
【5.冲劲儿与韧劲儿】
精彩的人生,一定充满着激情,有着勇往直前的冲劲儿,像一头初生的牛犊,不知疲倦,也不知什么是危险,一味地向前猛冲;而完美的人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