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1)(8 / 22)
冒险不计代价。这点在破釜沉舟一战中就可以看出。把吃饭的家伙全砸了,交通工具也报废了,这是以性命做赌注,打不赢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第三,项羽对军事上的冒险很自信。破釜沉舟,既表明了项羽的决心,也证明了项羽的自信。如果说这里面还有一点濒临绝境的无奈的话,那么项羽带着三万人马奔袭彭城,与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对抗,则完全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了。他在内心根本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这种自信是对自己军事能力的自信。
第四,项羽对政治上的冒险考虑不周。杀义帝,其实是项羽政治上的一个败笔。因为项羽已是大家公认的霸主,义帝的名号也是他给的,其先前的约定也被他废了,还乖乖听从项羽的安排,去了长沙,再杀掉实在是没必要了。义帝虽然是傀儡,可在形式上他也是项羽的上司,这诛君的罪名在当时是很犯忌讳的。项羽因一时之愤,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而让自己陷入政治的泥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没有冒险,就不会轻易获得成功。项羽和刘邦就是在这种不断冒险之中逐步走向王者之路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能看出刘邦和项羽冒险上的几点差别。
从冒险风格来说:项羽的冒险往往凭借一股气势,也就是后来他自己总结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而刘邦的冒险则有一定的盘算,尽管这种盘算有时也会失算,也会遭遇滑铁卢,但刘邦并未因此退缩,而是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着他的冒险之路。
从冒险实质上说:项羽偏重于军事上的冒险,刘邦则偏重于政治上的博弈。项羽更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打打杀杀,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刘邦虽也采取军事行动,但这种行动里却往往包含着政治上的目的,并非简单的战事成败。二人一个眼界宽,一个眼界窄;一个高瞻远瞩,通盘考虑;一个亦步亦趋,浅尝辄止。
项羽这人太迷信于武力。夺权本是一种政治的博弈,这个博弈中,包含心机、欺骗、胆量和冒险,军事的打击与军事的恫吓,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获取政治成功的一个手段,它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有效的手段。项羽差就差在这里,他总是认为武力能够决定一切。
项羽尚武的思想,应该在他跟随叔父项梁起事时就已经形成。或者更早一些,在他看到秦始皇出游、恶狠狠地说他迟早要取而代之时,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也许还会更早,在吴中时,当那些年轻人被他的武力所慑服时,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