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1)(9 / 22)
而项羽杀掉宋义重掌大权,接着又破釜沉舟打败章邯,这种尚武的思想便更加根深蒂固了。当项羽做了诸侯盟主,成了不可一世、人人畏惧的西楚霸王,他的这个武力至上、军事至上的思想就再也改变不了了,而且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
武力不是刘邦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人脉,在于灵活,武力只是他的一个辅助手段。当刘邦军事实力不强时,他会选择低调,选择隐忍,选择按兵不动。鸿门宴时态度谦卑,去巴蜀就任时,主动烧掉栈道,这些都是因为缺少军事上的信心。而当刘邦觉得自己军事力量足够强大,有了足够的把握时,他也会出手。而且一旦出手,便表现得十分果断,比如还定三秦和出兵彭城。
项羽军事冒险的成功,让他对军事能力更加迷信,也就忽略了政治上的发展态势,从而缺乏对战争全局的掌控能力。而战争的全局,则早已上升为一种政治的博弈,不仅仅是战事中的勇猛和拼杀。刘邦在这方面要优于项羽,当刘邦在军事上不占优势时,他不会一味地死缠烂打,而是积极谋求其他方式,以改变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楚汉对峙时,刘邦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派彭越袭击项羽的后防粮道,以此缓解荥阳的被动。后来他又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派韩信征伐燕、赵等地,以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合围。应该说,这个决定对整个楚汉战争局面的改变至关重要。当时项羽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他当时给予燕、赵那些诸侯以支持,或是建立联系,形成军事同盟,韩信即便再厉害,进军也不会那么轻松省力。可惜项羽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太过自负,他没有看到这个军事异动的严重后果,最后终于走向了被动。
总体上说,项羽的思路还是狭窄,思维还是具有局限性。这种情况的形成,是和项羽自身的能力分不开的。因为他性格的果敢,军事的强悍,让他太过自信,从而不会去过多考虑其他因素。这就像工作中的巧干与实干。实干出成绩,对自己的能力就有信心,这种信心让他认为有成绩就应该有地位。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还有一些人在巧干,他们做出不多的成绩,甚至没有做出成绩,但他们会无限放大自己的成绩,或是将其他人做出的成绩,以参与者的名义包揽在自己身上,勤请示勤汇报,混淆领导的视听,让领导的天平偏向自己,最终获得升迁。
正因为刘邦不善于打仗,所以他会在政治上更加用心。他会千方百计规避自己的弱点,会选择依靠别人,群策群力,会去动一些脑筋,灵活处事。这些都会让他眼界变得更加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