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2)(2 / 7)
邦用他的韧性完全抵抗住了项羽的冲劲儿。而刘邦撕毁合约,不顾道义的谴责,毅然选择对项羽赶尽杀绝,既是韧劲儿的继续延续,也是韧劲儿转化成冲劲儿的一个表现。由此即可看出,在命运的把握上,刘邦始终比项羽高着一截。
项羽其实也不是没有表现过韧劲儿,在被楚怀王剥夺兵权后,他没有表示反抗,甚至没有什么不满的情绪,他服从命令,作为次将,跟随宋义北上救赵。只有在这个阶段,项羽的冲劲儿有所收敛,表现出了他的韧劲儿,只是这个时间持续得非常短。就项羽的整个奋斗历程来说,强劲的冲击力依然是他诠释生命的主流。
这其实和项羽的自身局限性有关,项羽生性高贵,他一直生活在别人的顶礼膜拜之中,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更没有受过什么强烈的打击。他所欠缺的,正是刘邦那种不断失败不断爬起的韧劲儿,所以他更容易被打垮,面对失败会无地自容,会在命运面前低头,最终选择自刎于乌江畔。
【6.一己之力与众生之力】
项羽最后把失败归因于命运,是无力回天的一种无奈。其实从另一种角度说,也是一种过度的自信。他对自己从来都充满信心,无数次的成功也不断加深着他的自尊和自信,并最终转变成自傲。他一味地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最终走向了生命的低谷。
项羽对自己战场上的能力是相当自信的,诚如他自己所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话当然有些夸张,项羽不是没败过,比如起事之初,刘邦、项羽合攻定陶,“定陶未下”,后又还攻外黄,“外黄未下”,也不是指哪儿打哪儿,打哪儿胜哪儿。但从整体上来说,项羽没败过也基本属实。攻不下城池也不能就算失败,毕竟具体的战事要和整个战役结合起来看。
如此威风,现在却落到这般田地,自然是老天的原因,不是我项羽的战术不行。其实项羽并不知道,他赢是赢在了自信,败也败在了自信。因为自信让他变得坚强、勇猛,也会让他变得刚愎自用,太过自我。
人的命运和他的性格是有关系的。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就会变得极度封闭和极度自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阻力一定会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渺小了,以一人之力对抗众生,自然会艰险万分。而越是艰险坎坷,他就越迷惘,最后只能将这种迷惘归结于命运。项羽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一个人容于众生,依靠众生,力量就大,事情办得就快,磕绊就少。这其实不是命运眷顾的问题,而是人的努力的结果。刘邦基本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