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2)(3 / 7)
归入此类。
项羽失败,不是他本身不够强大,而是他以一人之力对抗众生,最后只能是精疲力竭了;刘邦自身力量不及项羽,却能扬长避短,借助众生之力去打拼,力量对比自然发生变化,双方胜败自分。也就是说,项羽最后慨叹命运的不济,其实他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不是命运的问题,而是对命运的把握问题。
垓下兵败的困局,是项羽一生中从未遇到的,在此之前,尽管和刘邦的对峙很辛苦,也曾一度顾头顾不了尾,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惨痛。面对命运的低谷,项羽其实一直在挣扎,但他无法理清头绪,始终没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相比之下,刘邦就要清醒得多,他没有被那些异象所迷惑,因为在楚汉对峙期间,直到将项羽打败,再也没有出现那些传得神乎其神的异象发生。也许那时刘邦知道,依靠众生的力量,比那些鬼神来得还要实惠得多。
【7.生命的徘徊】
项羽的死,纯粹死于偶然。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与刘邦的追兵周旋,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和县境内),正好看见岸边有条船。船夫自报名号,是项羽治下的乌江亭长,早就在岸边等候,要载项羽过江。这本来是好事,结果他的一番话把项羽推上了死路。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
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意思不难理解: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也有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也可以成就一方之主,大王赶紧上船,让我载你渡江。现在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便汉军追到,他们也没法渡江。这是一个规划,一个很完美的规划。既解决了项羽眼前脱身的问题,也对项羽今后的道路做出了安排。可谓周到之至。
然而项羽对这个规划的反应却很冷淡,他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是老天要让我亡,我就是渡过江去还有何用?当初我带了江东八千子弟去打天下,现在却一个人不剩,即便江东父老兄弟仍然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脸面面对他们?即便他们什么都不说,我怎么能做到问心无愧呢?
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这番感慨也很突然,因为项羽本意是想过江,《史记》说得很清楚:“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而且在事实上,项羽如果真不想过江的话,也就没必要颠颠地跑到乌江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