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2)(5 / 7)
了也未必划得动。难道项羽能扔下跟他出生入死的弟兄,自己坐船逃跑吗?这也太藐视项羽的人性了!既然早就在这等候了,应该想到这一层,作为一个亭长,弄几条船还是有办法的。
这些问题《史记》中没有详细交代,也可能是觉得没必要交代。其他正史或野史中是否有介绍过就不清楚了,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我们也不必在意。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感情上,我们都完全可以相信:乌江亭长是出于一番好意。
他说那番话,或许是没话找话,不至于让气氛紧张尴尬。或许是为了巴结项羽,卖个好,大老远早巴巴地赶来,得机会总得说上几句话吧。总而言之,他是想安慰一下项羽,劝他不要为了暂时的失利而失去信心,回到江东一样可以重整旗鼓、重新来过。他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了,唯一没有考虑的就是项羽的自尊。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好心办坏事。
好心办坏事的人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一个领导被明升暗降,从一个大的地方调到一个小的地方,平调,职务没变,心里很憋屈。作为朋友,你好心去安慰,说一通你这下可以轻松了,不用再像以前那么累之类的话,他心里肯定认为你在讽刺他。
可惜乌江亭长经验不足,不知道项羽的心思,寒暄温暖的不是地方。他不说话还好,结果一番嘘寒问暖,伤了项羽的自尊心。本来一番快马加鞭,躲避敌人的追击,脑袋里顾不上想什么,这下可好,心底的憋屈全给勾上来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也给激发出来了。
至此,项羽完全找到了自己和命运的结合点。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了,自垓下突围以后一直纠结在心的结终于解开了。他突然变得豁然开朗:既然命运如此对我,我何不成全它呢!正是基于此,项羽才抱了必死的决心,重新原路返回,杀回汉军阵中。临走前,项羽交代了最后一件事,就是他的乌骓马。他对乌江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让亭长用船载着乌骓马过河,自己则步行杀入汉军之中。
最后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伴随着乌江水的号啕呜咽,伴随着乌骓马思恋主人的长鸣,项羽将他的威风发挥到了极致。也许他知道这将是他最后的疯狂,所以他无所顾忌,所以他玩命厮杀。数百汉军在他戟下丧命。他自己也身受十几处创伤。最后项羽也杀累了,他知道他一世的英明将在这里终结。这时他看到了一个老朋友,汉骑司马吕马童,于是停下来打招呼:“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见项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