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3 / 6)
先机。相比西方的“蛮夷”小国而言,中华的政治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这种成熟未必便是好事,多少人因循守旧,陷在上国大梦里无法清醒。因此石咏以为,若是有个机构,能趁着国君锐意革新,愿意与他国取长补短之时,能够不断地进行文化的交换与输出,百年之后,中华未必会在洋枪洋炮之下那样屈辱地敞开国门。
十七阿哥听了,严肃地看了他一眼,说:“茂行,我原本听十六阿哥说起你,总是能冒出些与旁人不同的巧思,但你一向所任的乃是内务府属官,所办差事大半是各种工程与工艺相关的,我倒是没想到,于国之大事,你竟也有这些个想法。”
这话说得恳切,石咏听了竟莫名生出一点感动。
十七阿哥给石咏扣上这样一顶帽子之后,紧接着派给他差事:“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好好拟个折子,如今皇上正鼓励群臣百官上书‘兴利除弊’,咱们理藩院也得有个人带头……就你吧!”
石咏:……他就当是能者多劳了。
但是此事嘴上说说很容易,当真要拟折子向雍正提建议,还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就的事。因此石咏在这一段日子里,大多白日里在各处“行走”,晚间回到家,慢慢将他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且咨询了武皇的宝镜,按照人君比较能接受的上书形式,将这本奏折一点点拟了出来。
第一部 分当然是简述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对外关系。
石咏一面准备这一部分,一面细细留心各处与西方的交流,准备了很多数据。清廷自顺治帝以下,就一直与西洋传教士有很多往来,除此之外,广州十三行的开立,各处海关日益增长的海上贸易与税收,足见中外商业与手工技术的不断交流已经非常频密。石咏在此进行了一个总结,强调这些往来早已不容忽视,不可继续任其“野蛮生长”,也不可一刀切,一味阻断这种往来。
相信这其中的利弊,在早先马国贤的事件之中,雍正应当已经有所了解。当然,石咏用的最简单的一个论据就是:理藩院既然已经管着对鄂罗斯的往来,为什么其他国家就管不了呢?
第二部 分石咏则详述了新成立部门的主要职能范围。目前理藩院的主要职责,多半是参考最早成立时蒙古衙门的职责,包括拟定与颁布爵禄、官制、户口、赋税 、驿站、贸易、教务等政令,更多是以上对下,对藩属的管理。而石咏所提的新衙门,负责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接待外国公使在京城居住的一系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