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六八七、新朝自有新气像(三)(3 / 5)
深蒂固,若是立都于此,难免百官会受城中的一些积习所染。”
对于燕京与金陵来说,都是古都之所在,也是国家精华之地,漫长的都城史给它们带来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也让它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旧朝廷的贪官污吏们将一些积习传到民间,再由民间将它传给新朝。俞国振想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些积习的污染,只能另择一地为都城。
至于确定它们为三京。则是因为它们积淀的历史文化太多,适合作为文化中心进行保护。
紧接着是各个官员任命情况,先是中央的次辅任命,俞国振一共任命了四名次辅,将岸、王传胪、章篪、张正四人,其中章篪获得任命,最让人吃惊。这四名次辅除了章篪之外,都有十年以上主政地方的经历。俞国振很明确地说,未曾有十年以上的地方经历,不得入中枢充任中层以上官职,以此来避免那些幸进之徒和脱离地气只知道衙署斗争的“能人”。
而地方官员任命则甚为顺利,此时华夏领土广大,直辖之地便有五十四省,五十四名各省督抚、驻军总兵宣布出来。在座诸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便已经各司所职。崇祯看到这一幕,心中顿时了然。这次参与联席会议的剩余人等。大约就是中枢部、院的各级要员了。
俞国振并不蠢,如今便要在华夏推广选举制,结果必然是一场闹剧,对于搞什么分封,更是将有限的资源花费在内耗上的勾当。在俞国振看来,中央集权乃是治理一个大国必然的选择,即使是后世花旗国。其本质依然是中央集权,只不过集权的方式与华夏不同罢了——否则也不会有南北战争这样的事情发生。正是拥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故此其才能发动牧歌式的西进运动,才能在短短百余年间修出数十万公里的铁路。才能吸纳世界英才坐享两次世界大战之利。
而与之最成相反的例子,莫过于拥有强X之都的白像国了,因为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所有的政策,都无法得到贯彻,甚至连被认为包治百病的民主政治,都无法改变其落后的源于奴隶社会的种姓制度。于是乎一个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极具潜力的国家,生生成了四不像。
因此,他的整个政权框架,仍然是围绕着中央集权展开。
与此前高达九成九甚至十成的赞成票不同,官员任命上反对的声音多了些,赞成票的比率是九成五。这在俞国振意料之中,因为其中有些人,是他安排地投反对票——只是为了证明,投反对票者并不会受到追究。
在人员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