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罗扬的日志:江山风雨谣(8 / 15)
能让他去冒那种风险。这绝不是出于富贵人家溺爱子弟或者仅仅是传宗接代的考虑。罗焕彰有他自己迫不得已的隐衷。
事实上,罗崇文并非罗焕彰亲生的儿子。
罗焕彰亲生的儿子叫罗崇俊,比罗崇文年长十多岁,在罗焕彰的培养教导下成长为了一名优秀青年。所有亲朋故旧都认为,他是罗家最合适的继承人。但在罗焕彰心中,一个富家子弟继承家业算不得天大的事,他生活在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教育救国是他追求一生的理想。罗崇俊刚中学毕业,曾经在晚清参加过洋务运动的罗焕彰就安排他去法国留学,他希望自己钟爱的长子将来能够有比继承家业更大的作为。
其实,罗焕彰完全可以想到,二十世纪初期,整个世界都是风雨交加。
一九一八年岁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一九一九年一月,也就是罗崇俊留学法国的第四个年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缔结和约和处理战后问题。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日本妥协,消息传到国内,“五四”爱国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与此同时,旅居法国的华侨、华工和中国留学生共三万余人齐集在中国代表团住所外面,他们高举起“拒绝和约签字”的横幅示威、抗争……
罗崇俊就是在那时离开巴黎的,但他没有直接回国而是转道意大利,去寻访罗马城了。
罗崇俊在意大利的经历无人能详,只是听说他在巴黎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意大利外交官的女儿,他们是结伴同往意大利的。据说某一天他和那位意大利姑娘游历了罗马城后,又一同去了爱琴海。他们却再也没有回来。有人猜测他们的船只在爱琴海上失事,两个人不幸溺水而亡。也有人说他和那姑娘的爱情遭到了意大利外交官的反对,反对他把姑娘带回中国,因此他们回国受阻,才转道意大利的。
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外交彻底失败的贫弱之国的留学生,怎么会得到帝国外交官的青睐呢?也许罗崇俊在异国他乡的遇难并不能简单地归于意外事件。当然,这一切仅仅是他的同学做出的猜测。有一位同学回国的时候把他遗留在巴黎的部分行李带回了家,罗焕彰在行李中找到一本日记,里面记载着罗崇俊留学近四年的境遇以及对“巴黎和会”的感言。日记虽然写得断断续续,甚至是一些残句零篇,却处处浸满了一个热血青年内心的忧愤。
……
中国人的海洋,怒吼像潮汐。
我们站在那片空地上。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