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记忆的颜色(5 / 9)
西路军奉中央命令西征,在河西走廊血战一百九十七天,终因寡不敌众而兵殇祁连的历史。书中的重要章节是描写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其中提到的相关人物都是可考证的。比如,红军在平安县动员群众支前,为部队筹集补充给养,有一个叫罗忠的老人捐出了近万斤粮食和数十匹家畜以及其他物资。而罗忠只是为罗府照看家院的雇工,主人远在省城,他自作主张替主人给红军队伍捐粮捐物。以罗忠对主人的了解,他知道主人不会怪罪他,但等主人归来他总是要交账的,他要求暂住在罗府的红军出具证明。于是那个湖南娃娃兵撕下一块窗户上的牛皮纸写下了一份证明,并连同一张盖有首长印章的欠条一起交给了罗忠。十多年后,平安县成立了新政府,当年红军欠老百姓的粮食和物资都归还了,但罗府的主人并没有拿出欠条去收回他们的粮食。这表明他们对新政权是充满期待的,他们为新政权所付出的也不仅仅是这些。
然而,后来罗府的主人受到了不公正评价。由于当年马家军抓获了几名在罗府田庄藏身的红军伤员,罗府被说成是出卖红军的告密者。此时,知情者罗忠早已不在人世,罗新宇要根据红军留下的证明找当时在平安县的权威人物说明当年的一切。而那份幸存下来的用窗户纸写下的收条太不正规了,罗新宇还要找到出具收条的湖南娃娃兵,而且他也是罗府收留红军伤员的见证人,希望他能帮罗家的人说明情况。
那个湖南娃娃兵凭着十三岁开始长征以及后来随部队西征的资历,在平安县成了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解放后一直居住在县城里,县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物质待遇。罗扬想,父亲当年的举措是对的,他如果能找到那个人,罗家被曲解的历史就会得到修正,特别是祖父和父亲的冤案才能尽快纠正。而那个人又不是很难找,父亲认为他的家族已经曙光在望。
据说父亲从土佛寺翻越围墙出来后,搭上了一辆进县城拉粪肥的牛车。当时他戴着罗扬探望他时捎来的棉帽子,悠然坐在赶车老汉旁边,他让老汉抽着旱烟歇会儿,他接过鞭子熟练地赶着牛车,所以没有引起追赶他的管教干部和民兵的注意。父亲是在苹果园里劳动时学会赶牛车的,他也因此很顺利地潜回到了县城。
父亲首先回家见了母亲,让母亲找出了老家人罗忠当年留下的那张字迹模糊的窗户纸。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罗扬从母亲口里得知的。
母亲说,那个名人只要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你祖父和你父亲的历史都会改写。然而,你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