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记忆的颜色(8 / 9)
怎样,都会展望未来各种各样的宏图,虽然那宏图未必真能实现;大多数老年人却没有未来,他们喜欢回头看,总是愿意沉溺在已经流逝的时光里。所以每当夜深人静,黄老都会于失眠中细细思量过去的岁月,尤其是深埋在心间的那些曾一度刻意回避的细枝末节:从幼年时流浪的生活到参加红军后艰苦卓绝的长征,从浏阳河到陕甘边区,最终,当年河西走廊惨烈的场面以及遇难战友血肉模糊的尸体都会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而他自己并不是真的英雄,他是遇难战友用生命救下的一个娃娃兵;他也并不是坚定的革命者,在西路军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候他一度离队,像一个真正的老乡一样重新回到流浪生活中,他甚至在一些人由于历史的误会需要他这个幸存者去证明他们的清白时畏缩了。是的,很多人因为那场战役永远倒下了,一些人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一些人则受到了来自内部的质疑和口诛笔伐。很多悲剧事件虽然不是他的过错,他却成了最终的受益者之一,不仅在那场战争中活了下来,还踩着逝者的白骨与悲情走上了供后来人景仰的圣坛。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他当然算不得一员骁将,却也由“万骨”堆砌了他的光辉人生。每当意识到这一点,痛苦就像蚂蚁一样撕咬他的心灵。那种痛是永远的,锥心刺骨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它绝不是一些加工润色过的激扬文字或烈士陵园里的碑文所能概括的——尽管他常常在后来者充满景仰的目光中口若悬河地宣讲那段光荣。但他必须讲下去,并迫使自己相信:他这样一个英雄角色要永远矗立在高高的圣坛上。就像他时时用书法和吟诵来模仿的伟人的杰作《沁园春·雪》,正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完美地融入到“英雄”这样一个角色中去。
等黄老将整首《沁园春·雪》吟诵完,重新坐回到沙发上喝茶时,罗扬才礼貌地问起他是否还记得罗忠这个人以及有关罗忠东家的一些事。
黄老沉默了。看来他刚才的琢磨是对的。他不时抬起头,透过老花镜警惕地看着罗扬。此时他终于发现,来拜访他的不速之客很像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当年在县城轰动一时的在逃犯罗新宇。
在人们心目中,黄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即使他离休后费尽多年心血创作的那部文采平平的《红旗漫卷西风》,也在砂城乃至全省的中小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没有理由不正气浩然、壮志满怀。但最让他感到愧怍的事是,那个叫罗新宇的在逃犯曾经找到他,拿出巴掌大的一块写有当年红军征集粮食和骡马的证明,要他证明其父亲罗崇文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