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往事不堪回首(1 / 7)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该画于元至正七年(1347)开始创作,历三年,至元至正十年(1350)方告完成。据说是画家黄公望年届八旬高龄之时,为一同修道的师弟无用师所绘。此画整体秀润淡雅、气度不凡,画中景物以浙江山水为本,却不为实际的浙江山水风物所拘泥,笔法激扬,是画尽山河岁月玄机之佳作,是公认的黄公望代表作。
画家黄公望本人,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擅山水,善描写江南自然景物。其画风格以水墨、浅绛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其人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此后被道家全真派南宗宗师绰号“金蓬头”的金月岩点化,自此虔信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以堪舆、相面、卖卜为生。
黄公望开始绘画时人生已过壮年,然由于其时坎坷蹭蹬多年的他,学画时人已经彻悟人生寒暖,故反而能以心间丘壑绘山水万千。传说其所绘山水,无不亲临体察,直至最终落笔在画图上的千丘万壑,必求尽得世间奇谲深妙之趣。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其风格被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故被赞誉为“元四家”中最不负众望的大家。此外,黄公望在绘事之余,还留有部分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足为启迪后世画家的一家之言。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富春山居图》原画为一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山水画长卷。全画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体现黄公望绘画的艺术特色和试图摆脱尘烦痛苦但求内心天地自有景物宜人的精神追求。后世骚客中有人为了言简意赅地向红尘百姓抬高此画,亦不乏有人将此画誉为“画中之兰亭”。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号称“十全老人”的清帝乾隆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这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难免沧桑。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