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12 / 23)
界为之震惊。
他要让海内外的所有华人都看到,革命党人的领袖,绝非贪生怕死之徒,绝非梁启超口中的“远距离革命家”。
谋刺
光绪死后,溥仪继位,年号宣统,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监国。载沣掌权之后,立刻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开缺回籍,同时重用善耆、载泽、铁良、良弼等皇族亲贵,并代皇帝任全国海陆军大元帅,成为清廷最为核心的人物。
载沣的地位如此重要,杀之可以震惊中外,这是汪精卫决定对其行刺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载沣和当初的慈禧一样,对革命党人深为痛恨。溥仪登基之时,照例大赦天下,但载沣却加了一条限制,即大赦之时决不赦免反清排满的革命党人。这使得刺杀王之春的万福华、刺杀端方的李发群等人,只能继续被关在狱中,无法重见天日。汪精卫刺杀载沣,也是为了出这一口恶气。
在定下刺杀目标后,汪精卫吸取了前几次计划不周最终导致失败的教训,开始详细地调查载沣的行踪,以制定出一套周密的刺杀计划。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沿,载沣每日上朝,走的都是同一条线路,即穿出甘水桥胡同,沿着鼓楼西大街和地安门大街行走,经地安门入皇城,再穿过景山,最后从神武门进入紫禁城。这一路之上,亲兵和警卫随行,对载沣严加保护。
汪精卫带领暗杀团的成员,沿着载沣上朝的线路来回走了几次,观察沿途的路况和地形,以决定动手的地点。
汪精卫最初相中了鼓楼西大街上的一段矮墙,用这段矮墙做掩护,可以在墙后向大街上投掷炸弹。但此时鼓楼西大街正在扩修,无论白天黑夜都是人来人往,人多眼杂,不利于埋伏,因此汪精卫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又观察了几天后,汪精卫发现载沣每天上朝时,都会经过甘水桥胡同和鸦儿胡同交会处的一座小石桥。这座小石桥由三条石板筑成,因此被附近的居民唤作石板桥。石板桥下有一条小水沟流过,平时干涸,大雨过后才会有水流。石板桥附近屋少人稀,桥下干涸可以埋设炸弹,附近另有一条阴沟可以藏身,是非常适合动手的地点。
回到守真照相馆后,汪精卫和其他暗杀团成员经过商议,决定将炸弹埋在石板桥下,再拉出一根引爆的电线到北边的阴沟里,等载沣乘坐的马车从石板桥上经过时,躲在阴沟里的人摁下电钮,便可将载沣炸成肉泥。
“炸弹的爆破力不够,”喻培伦看了一眼放在角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