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8 / 23)
即便如此,经此一闹,革命士气变得极度消沉,尤其是“远距离革命家”这一挖苦,使得同盟会的领袖们陷入极其不利的舆论处境当中,也令众多革命党人心灰意冷,其中不少人对革命的前景持怀疑甚至绝望的态度。
作为同盟会的领袖之一,一直担任评议部部长的汪精卫,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回击“远距离革命家”的论调,重振日渐消沉的革命士气。
汪精卫即汪兆铭,在同盟会成立时便被推为评议部部长。在《民报》的创刊号上,汪兆铭以“精卫”为笔名,发表了《民族的国民》一文,此后又发表多篇文章,针对保皇党的《新民丛报》上的言论,展开了激烈的雄辩与驳斥。汪兆铭因文笔犀利,见解独到,自此声名鹊起,革命党人从此习惯以“精卫”这个笔名来称呼他,而很少再称呼他的本名。
汪精卫下了要做出一番实际行动的决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他决定效仿当年吴樾血溅出洋五大臣、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之举,回国刺杀满清要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绝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要让革命党人和海内外民众打消怀疑,重树对革命大业的信心。
汪精卫原本对政治暗杀是极不赞成的。同盟会成立之时,西方无政府主义传入,不少革命党人崇尚俄国虚无党人的暗杀行为,同盟会因此成立了暗杀部,并聘请流亡的俄国虚无党人来教授暗杀技术。在国内接连不断爆发武装起义的同时,革命党人也在全国各地策划了多起政治暗杀事件,如刘思复刺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范传甲刺杀新军协统余大鸿等。但汪精卫对这一手段并不迷信,甚至直言道:“革命是何等事业,乃欲刺杀一二宵小而唾手得之?实乃小儿之见而已。”
但如今多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同盟会内部严重分裂,革命形势岌岌可危,这一切彻底刺激了汪精卫,使他最终萌生了“谋一击清廷重臣,以事实表现党人之决心”的想法。
守真照相馆
汪精卫是同盟会的评议部部长,如此骨干人物竟要亲身回国搞刺杀,其他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深觉不妥。
黄兴第一个站出来劝阻,但汪精卫去意已决,表示如果不放他去,他宁愿投水自尽,迫使黄兴同意。
汪精卫最要好的朋友胡汉民也加以劝阻,但汪精卫抛出了“薪釜治饭”的理论,说道:“譬之治饭,盛米以釜,束薪烧之。薪之为用,炬火熊熊,顷刻而烬,故体质虽毁,而热力涨发。釜之为用,能任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