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中星大学(3 / 4)
多反而成了劣势。本地人既然能轻松上名校,对于像父辈那样在生产一线流汗当一工人自然没劲头,现在上海许多工厂里都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才人员做生产主力,因此对于加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本土专业人才的想法很强烈。
杨星就提议想在上海复制中原的成功模式,成立一个连锁高职教育机构,特别是中星将要建设一所属于自己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大学——中星大学,中星大学没有放在集团总部所在的香港,而是设在上海这里,还将作为上海高职教育连锁机构的代表,仅这一点就表明中星植根上海的意思了。
用杨星的话说,中星大学并不是普通大学,形式类似于麦当劳的汉堡大学,只对内部员工开放,主要用来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系统的经营管理及领导力发展培训,确保中星在运营管理、服务管理、产品质量及清洁度方面坚守统一标准,这也是韦尔奇主政中星后一直强调的一点。
员工内部培训是几乎所有大跨国公司都要面临的核心问题,特别经过多次收购后,公司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连日常语言交流都成问题,又怎样形成凝聚力和接受共同的企业文化呢?中星此前一直在这方面下大功夫琢磨摸索,从“十方俱灭”表面无为而治,实际互相分工互相制约,到现在韦尔奇又提出制定标准、统一标准和执行标准,杨星经过股市动荡和私有化后,最终决定还是走中央集权的路子。
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驻扎在世界各处的企业和门店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储备和培养必须对此作出准备,以前简单的员工培训班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总部考虑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既然是自己的企业大学,以杨星对人才的重视和一向大手笔投入的习惯,他一下子就拿出20亿美元,打算在全球建设5所中星大学,第一所就设在上海。
4亿美元的中星大学外加承诺未来每年投入不低于1亿美元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杨星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让关子平非常感动,要知道06年上海教育经费预算只有150亿人民币出头,杨星的投入换成人民币有40多亿,相当于全市教育经费四分之一,实在是雪中送炭。
除了投资上海高职教育外,杨星还愿意为上海市树立城市新形象出一份力,那就是在东方之星大楼旁,协助上海市建设一所全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市政府的多年夙愿,当初上海浦东刚开发,市里就在核心区域的陆家嘴金融中心留出了地方,要建设几幢作为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