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狗血的剧情(3 / 4)
得对错不提,关健现在骈文体是主要文章体,猛然出现这样的古散文体,并且出现在科举赋文上,打一个比喻,就象后世春晚上,有一个歌手忽然唱起了《十八摸》……
肯定不会得中!
“你性子越惫懒!”大姐用手指在他头顶上敲了一个响指,然后给宋九做宽汤饼,也就是白面条,但在宋朝属于高档面食。
又道:“我已让大伯(店小二)去看榜了。”
“谢大姐。”
扒拉着汤饼,大姐店中的大伯跑回来道:“大娘子,那个,那个未中。”
“如何是好。”大姐一屁股坐下来道。
中不中不但关系到九弟的前程,还有一门婚姻,十六岁时的宋九在路上看到一户刘姓商贾人家的小姑娘,一见倾心,不知犯了那门子的邪,铁了心要娶人家小姑娘。刘家未答应。宋九就发愤读书,第二年中了解试考,成了举人。举子就算是半个功名人了。宋九大姐再次去提亲,这一回人家发话,答应可以,我家小娘子还小,才十四岁。我们也舍不得让她立即嫁人,你家小郎君继续发愤吧,中了进士我们就将她嫁给你家小郎君。
宋九就一直读书,考试,反正这几年年年都进行科举,前年未中,去年未中,还郁闷地喝醉了酒,跌得浑身是伤,让邻居们发现,抬回家,几个月未能说话。
今年又未中,刘家小娘子今年十七岁了,刘家还能等?
宋九继续喝着汤饼汤,刘家小娘子管他这个冒牌宋九何事!
看到大姐面带忧色,宋九放下面汤碗道:“大姐,我想开了,大不了明年再试一试。”
“明年……”
“大姐,你想一想,几百人去科举,只录取了八人,多难考!”
是谬论,往后去宋朝科举规模越来越大,往往能录取几百人,那是三年四年一次,全国读书人多达几十万,上百万,前来参加省试的就成千上万,录取得多,可不比现在好考。
不过糊弄大姐足矣。
大姐想想也是,一是担心刘家,二是担心弟弟,看到他心态好,不象是去年借酒浇愁,面色才变得稍稍好些。
她刚要告辞,一个褐衣老者走进来,看到空空如也的家,未说话先摇头,然后道:“谁是宋家小郎?”
“翁翁,我就是。”
“我是刘家的管事,家主人让我通知你,我家主人答应将小娘子嫁给朱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