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军事家(下)(3 / 4)
两浙因为围田与圩田提前开发,也将人口增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巴蜀乱了又乱,差一点都人烟萧条了,哪里有人口压力。倒是关中地区存在着部分人口压力,可是离辽东那么地远……
河北京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也比较高,然而因为辽国灭亡,拒马河南侧地区全部挪了出来,可以正式耕种了,况且还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燕云云中地区,因为宋朝掳获迁徙百姓,南部地区也是空荡荡的,谁愿意去辽东。
这一来,国家在这十年之内,甚至二十年之内,都不会出现较大的人口压力。
是好事儿,可是宋九在东北却感到有些苦逼。
推广水稻种植,宋九用了许多小手腕,导致景德四年整个幽州路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三万多顷。绝大多数人仍用落后的方式去种植,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
然而仅是水稻的收成,可能就接近了七百万石之巨。况且还有豆粟麦各种庄稼。幽州路能有多少百姓?哪里能吃得完哦。于是一度米价跌到一斗只有二十文钱的地步。至于粟,去喂猪吧。
要命的是明年水稻种植规模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然而就是这样的收成,并且宋九施了手腕诱惑北方贫困百姓主动来东北,但始终没有多少百姓过来。
听到手下的汇报,宋九苦笑,心里想,想让百姓大规模闯关东,恐怕最少得三十年过后才能发生吧。来了一些百姓,然而加到一起不满两千户,两千户汉人在广大的幽州路能做什么?
好吧,大家一起富裕了,富得不想离井背乡,宋九只好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但也逼得他更加小心治理着东北。
然而更头痛的是乃是开封两府大佬的变化。寇准在,有种种缺陷,可他的思想还是以进取为主。
指望王钦若?能不下绊子那就谢天谢地哪。
或者王旦,王旦应当在宋朝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过他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了担当。
宋九只好提前行动了。
其实宋九的计策也不复杂。
为什么朝廷不想打高丽,一是高丽大拍马屁,让朝中大佬感到愉快,一是国家经济还没有恢复,最好这两三年内休生养息,一是东北太远,对这些偏远又是以苍茫大山为主的地区,宋朝不大感兴趣,丢了就丢了,还有宋朝总体缺少开疆拓土的进取精神。
因此只要高丽做得不过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