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8)
尤其是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天赋和坚持,缺一不可,而偏巧俞承嗣两样皆有。
在里正阿爷的劝说下,俞父终是将俞承嗣送到了镇上的私塾,只叫他好好念书,旁的无需操心。
……
从虚岁五岁便入了村学,一直读到了二十一岁,俞承嗣才终于考上了秀才。那可真是寒窗苦读十余载,而他今年有二十二了,且这会儿离过年也没多少日子了,只要翻过年,他就二十有三了。
之前的目标一直很清晰,当然如今也是一样。俞承嗣至始至终想的都是通过科举入仕为官,他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为此不惜让家里多年的钱财为其铺路,甚至还阴差阳错的让大妹满娘嫁到了深山里。
甭管怎么说,在这之前,他都是格外有信心,哪怕之前几年考秀才屡次不中,可他依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尤其是在成功入读明德书院之时。
然而……
俞承嗣很是无奈,他自认为比任何人都更为努力,可现实却是这般的残酷。明德书院声名在外,可在他眼里却名不副实。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眼里皆无功名利禄,只一心苦读圣贤书。这本没什么大错,毕竟科举考的也是经史子集,问题是他们渐渐的竟是仿佛是忘却了自己读书的初衷,开始钻研起旁门左道,全然不顾时光飞逝。
可以说,每一个入读明德书院的学生,兴许最初都是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可兴许是因着书院的立意很有问题,又或者书院里的风景太美好,一切显得无比的诗情画意,竟惹得那些人变成了书呆子。
勿忘初心啊!!
俞承嗣始终都谨记着自己是为了当官才读书的,你说君子六艺相当重要,可若是不能考上举人,学这些玩意儿干什么?哪怕今个儿他考上了,不会骑射咋了?莫说本朝太平了这许久,即便将来真的发生了战乱,就凭借几个书生的骑射,是能救国还是能救民啊?礼乐书画就更搞笑了,是能凭借这些中举呢,还是能靠这些旁门左道让百姓安居乐业?
一开始,俞承嗣还真就被书院给恍了过去,认真的依着先生的要求,开始接触君子六艺。不过还好,他本性的执着终是占了上风,既然明德书院并不能帮他中举做官,那就该趁早放弃。
既是无用,便无需留恋。
只是俞承嗣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联系好下家……呃,就这么放弃好不容易用钱铺就出来的书院名额,他肯定是舍不得的,所以他就像当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