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部分(2 / 6)
保护的请愿权与自由集会权,诉诸暴力来强迫政府更改他们不满意的法律与政策。无能为力的挫败感导致一些黑人相信,要挽救自己的不幸遭遇、“推动体制的转变”,除了暴力之外别无良方。这样的挫败感反映为,拒斥并敌视法律制度、政府机构以及控制他们的白人社会,追求反映在“黑人力量”口号中的种族意识与种族团结。在黑人尤其是年轻黑人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情绪,自尊与强化了的种族自豪感正在取代对“体制”的冷淡与屈从。林登·约翰逊对这份“克纳委员会”报告深感沮丧,他觉得这份报告正中保守派的下怀。将城市混乱归罪于白人种族主义,就算有再确凿的证据,也绝对无助于赢得白人选民。说减轻种族主义高压的种种举动可能会刺激暴力,无助于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反而会让那些原本就反对民权运动的人如虎添翼。当然这份报告帮了尼克松的忙。
然而,在白人选民的脑海里,犯罪和暴乱还与另一个被众人认为预示着美国崩溃的迹象连在了一起,这个迹象就是对福利依赖的日增。
福利大爆炸
2004年里根去世,此后他被赞颂为一位可爱慈祥的人物,为自由事业费心尽力,而他一生最大的业绩是赢得了“冷战”,也许还有坚持不渝地减税。但1966年当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里根却形象大异,他是对“福利懒汉”感到愤怒的白人选民的代表与工具。在自传中,里根如此描绘1966年促请他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那些群体:
民众对挥霍浪费的政府项目与刮福利油水的人感到厌倦;更让他们感到愤怒的是税收的日益繁重、政府管制的日益增多、傲慢的官僚,还有那些政府官员。他们觉得只要把纳税人的钱拿到自己手里,人类的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画面很清晰:刮福利油水的人在推高正派公民的税负。这根本就是罔顾事实,至少是绝大部分的事实,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福利”措施,不过是“障残儿童家庭补助”,而那并没有耗费多少政府开支,骗取福利从来都不是严重的问题(后来里根还一遍遍地讲到那个严重夸张的故事—一位芝加哥的“福利女王”开福利凯迪拉克)。事实是,福利领取人员的确在增多。到1966年,领取福利的美国人是10年前的2倍。这还只是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福利爆炸”时期,福利领取者再度增加1倍以上。而里根也无须指出,新增的福利领取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黑人。
福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主流媒体认为是观念的转变,《时代》杂志在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