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部分(3 / 6)
基金会提供的资金。
传媒机构也是这一基础架构的一部分。为保守派智库出资的那些基金会也大力援助《公共利益》,并支持《美国旁观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等刊物,在克林顿任期内,该刊物痴迷于跟踪各种丑闻传言。
在向基金会与企业界求援的过程中,新保守主义者态度殷勤,甘愿将其观点粗糙化。克里斯托于1995年写道:“我们总是说观点会产生影响,不错,但我们心中所指的是复杂、深刻、谨严的观点。我们常易忽视的是,激情充盈、党同伐异的简单观点,也会产生影响。”读者也许认为这是在叹息,但其实克里斯托是在勉励自己与战友,尽可将保守主义粗糙化,以获取政治上的成功。
这在经济学领域尤为明显。《公共利益》与《华尔街日报》的社论版成为倡导供应经济学的首要阵地。供应学派毫无根据地宣称,减税之利可弥补其损失。这一说法在专业经济学界从未有人响应,甚至在保守派经济学家中都没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家、2003~2005年任小布什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格里高利·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的第一版就把供应经济学家叫做“疯人、江湖骗子”,并被传为美谈(这句话在后来的版本中消失)。既然如此,克里斯托为何坚信供应学派是对的呢?答案是,他并不确信,他不在乎那些人是对是错。克里斯托只关心一点,就是供应学派的观念在政治上有用。他在1995年的论文中陈述如下:
在聚拢于《公共利益》周围的主要社会科学家中,原本并无经济学家(他们是随着我们的“成熟”才到来的)。我自己之所以对预算赤字及其他货币或财政问题持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就是原因。在我看来,当时的任务就是形成一个新的多数派。显然这将意味着保守派的多数,后来这又意味着共和党的多数。所以说,在政治上得势才是第一要务,而非政府的账目亏空。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番声言的几个段落之前,克里斯托还宣称《公共利益》在其创刊之初是有影响力的,其原因是“我们大都是社会科学家,而正如帕特·莫伊尼汉(Pat Moynihan)所言,社会科学的最佳用途就是驳斥谬误的社会科学”。人们不禁要想,这也许取决于谬误的社会科学用于何处吧。
如何评价尼克松
罗纳德·里根1966年的加利福尼亚州竞选标志着保守主义运动的首场选战大胜。但与理查德·尼克松登上总统宝座以及他1972年的大获全胜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