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2 / 6)
2005年要略低于1973年。但就算在这样的统计结果之下,也隐藏着更深的问题。由于“婴儿潮”一代长大成人,今天的劳动力队伍比1973年年老、经验丰富,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更熟练的工人应当取得更高的工资。考察35~44岁男性的收入(在一代人之前,这样的男子往往已在养活守在家里的妻子了),我们会发现,他们按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工资在1973年要比在今天高12%。
经济学家之所以连“普通美国人自1973年以来有无改善”都无法断定,在界定相关人口方面的争议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另一类问题与物价的度量有关。我一直在说“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收入,其意思是,要考虑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变化,把一代人之前的收入转换成今天的美元。现在有一些经济学家辩称,CPI高估了真正的通货膨胀,因为CPI没有完全考虑改善我们生活的新产品与新服务。故而在他们看来,生活水准的提升幅度要大于官方数据显示的情况。这一论据就像是说:“可他们那时没Netflix呀!”严肃地说,今天的许多产品与服务在1973年尚未发明或尚未上市,如手机、互联网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药品与医疗技术,它们不仅拯救生命,而且提高亿万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但是,劳工家庭的生活在另一些方面变得更艰难了,那是官方数据所无法展示的:为了在好的社区生活,人们的争夺更为激烈,交通更为拥挤,如此等等。
也许压场词应让大众来说。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06年的一份民意调查,美国劳工阶层大都认为,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普通工人“必须更辛勤地工作才能过上体面生活”。这仅仅是怀念一段难忘的黄金时代吗?也许是,但在一代人之前,人们对于更上一辈的美国境况,却没有这样的眷恋。总之问题是,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普通美国家庭并无明显的改善,而这不是正常现象。
富人收入高得离谱了
正如我用“比尔·盖茨在酒吧”这个比喻暗示的,由于贫富不均的加剧,普通美国工人未能收获生产率提高的果实。但在这段朝向上层的收入再分配中,赢家和输家是谁?赢家不是比尔·盖茨一个人,但这个群体人数之少的确令人吃惊。
假设所有劳动力平均分享了生产率的提高,普通工人现在的收入将比20世纪70年代初高35%左右。但朝向上层的收入再分配意味着,普通工人所获的利益要小得多。其实,身处收入分配中大约第90个百分位以下的人,即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