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3 / 6)
收入最高的10%之外的人,其收入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平均水平,而只有在第90个百分位以上的人才享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增幅。也就是说,普通美国工人的有限收益与10%最富者超出一般的收益恰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最大的好处则落入了极富者的囊中。在奥利弗·斯通1987年执导的影片《华尔街》中,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隐约以伊凡·布斯基(Ivan Boesky)为原型的敌意收购大鳄戈登·科克,嘲笑由他荫庇的一个人胸无大志,后者由查利·希恩饰演。“你想不想成为另一个在华尔街上班的家伙,每年挣40万美元,坐头等舱,舒舒服服的?”
当时年收入达到40万美元,就能位列薪酬分配中的大约第99.9个百分位。这看上去已很不错了。但正如斯通所意识到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收入者内部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富人与仅仅衣食无忧者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超级富豪与普通富人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10%最富者中处在下方的一半人大体为年收入10万~15万美元的人,虽然要比在他们下面的美国人过得好,但仍有缺憾:事实上,在1973年之后他们收入的增幅远不及战后繁荣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过得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代人好的人,就只有最富的1%了。而再往上走,收入增长率就高得离谱—0.1%最富者的收入增长了4倍,而0.01%的最富美国人要比1973年时富裕7倍。
这些人是谁,他们为何胜过别人那么多?在最早的“镀金年代”,高收入者的收入一般来自他们拥有的资产:经济精英拥有宝贵的土地、矿产及获利丰厚的公司。直到今天,与薪酬收入相比,资本收益(即来自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资产的收益)仍高度集中在一小群人手中。“业主收入”(即公司所有权产生的收入)也是如此。但精英地位已不再主要构建于所有权之上。现如今,就算是千万富豪,其收入的主要形式也是劳动报酬。
不用说,这里的“劳动”当然不是指为挣一点儿计时工资而艰辛劳作。如果说在1905年左右,典型的高收入美国人是那些拥有工厂的产业贵族,那么其100年后的翻版便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获得高昂的奖金、股票期权等劳动报酬。就算在最顶端,即收入最高的0.01%、十万人里挑一的富人,其收入也有将近一半是薪酬。
粗略的估计是,这群超级精英的工资收入约一半来自于做大公司高管的所得—不仅是CEO,还包括其下的一些职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