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5 / 6)
样。这一假说之所以吸引人,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时间上说得过去:收入不均的加剧,几乎与计算能力及其实践应用的大爆炸同时发生。虽说大型计算机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广泛应用(那是一种庞大的机器,占据一屋的空间,吱呀作响地处理工资单与其他商业数据),但大型计算机对于大多数工人的工作方式影响甚微。直到英特尔公司在1971年制造出首个集成电路,即首个电脑芯片,现代信息科技方才大显神威。科技大流行也只是在那时才成为可能。第二,SBTC是一种让经济学家觉得舒服的假说:只与供需有关,不需要论及制度、规范、政治权力之类的事情,那都是社会学家探讨的对象,经济学家很难将其融入经济分析模式。第三,SBTC不把收入不均的加剧归咎于任何人:只是科技通过“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尽管如此,足以证明“科技变化造成了收入不均加剧”的直接证据是少得可怜的。事实是,根本没有能用来衡量科技对市场影响的简单方法。其实,在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上,经济学家基本上是用科技来解释他们无法用其他可度量因素来解释的事,其程序大致如下:首先,假定不平等加剧的原因是科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移民;其次,估算贸易与移民的影响—这本身是个带有先入为主色彩的过程,但至少我们有贸易量与移民人数的相关数据;最后,这些可度量因素所无法解释的部分则统统归因于科技。也就是说,断言“科技变化是收入不均加剧主因”的经济学家,是以排除法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推论出贸易与移民不足以完全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因此科技必然是罪魁祸首。
正如我刚才指出的,移民与国际贸易被经济学家视为收入不均加剧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原则上二者也均应促进了高技能美国人工资的提升,并且同时降低了低技能工人的工资。
当然,移民本身就是个十分热门的政治议题。1924年《移民法案》禁止了来自低工资国家的大举移民,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70年,不到5%的美国成年人是在外国出生的。移民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回升,在1980年之后剧增,其原因仍不太清楚。[4]现在移民占劳动力队伍的15%左右,移民本身应当对总工资产生了一定的压低作用:假如没有移民,竞争美国工作岗位的工人会少得多。
而且在过去一代人时间里,移民大多数来自拉美,除此之外的移民也有许多来自别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意味着不论是合法还是非法的移民,平均而言要比本土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