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部分(4 / 6)
表12–1列出了主要结果。不奇怪的是,考试分数高和父母社会地位高都会提高一名学生读完大学的概率,但父母地位关系更大。考试成绩处于底端1/4、出身家庭的地位列在顶端1/4的学生,即我十几岁时美国人常说的“傻富孩”(RDK),与成绩处于顶端1/4、父母位于底端1/4的学生相比,读完大学的概率较高。这告诉我们,美国社会趋近机会平等的观念明显就是臆想。在现代美国,阶层,尤其是上一辈的阶层,通常压过才能,这才更接近真相,虽说尚不是全部的真相。
表12–1 1988年八年级生读完大学的百分比 (%)
成绩在底端1/4
成绩在顶端1/4
父母在底端1/4
29
父母在顶端1/4
30
74
资料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2003,第47页。
难道不是到处都这样吗?不,程度不同。对“代际流动”(即子辈地位胜过父辈的概率)进行跨国比较不能反映实情,因为各国统计的数据在性质上不会完全对应。虽然如此,也可明显看到,似乎霍雷肖·阿尔杰的小说更符合欧洲的情况: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流动性最高,而且研究结论大都显示,美国的流动性低于法国和加拿大,也许连英国都不如。不但美国人拥有的机会不平等,美国机会的平等度也低于西方其他地方。
原因不难理解。单就美国与众不同地缺乏全民医疗一项,就使不幸未生于富家的美国人遭遇一项劣势,因为低收入家庭的美国子女常没有保险,他们更易罹患会让生活脱离正轨的健康问题。低收入与社会援助欠缺造成的营养不良,会有相同的影响。影响父母的生活剧变,也会使子辈很难超过父辈,而美国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这样的剧变更易发生,并使之恶化。此外,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诸如此类的原因还有不少。总之可归结为,虽说“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的原则听起来不错,但二者的区别基本是臆想的。一个结果高度不均的社会,基本上也必然会成为一个机会高度不均的社会。如果你真心相信,全体美国人有权在起跑线上得到平等的机会,那就应该以此为理由,行动起来促进平等。
因此,美国高度的不平等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