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3 / 4)
运,他们的班主任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打破常规,给他封了个“劳动委员”。
“李炳辉同学有两个显著优点!”老师向全班同学说明提拔他的原因,“一是干活儿不耍滑偷懒、不惜力,二是不抄袭作弊,从不弄虚作假。”
老师安排炳辉作穆兰的同桌,并明确指示穆兰对其严加看管。课上,炳辉老爱东张西望,不是跟邻座说话就是搞小动作,总之没有消停的时候。更可气的是他竟敢“太岁头上动土”,动不动就拽弄穆兰的双马尾辫子,并以此为乐。规劝、警告、恐吓均无效,穆兰便不再跟其废话,直接动武——或捂其嘴巴或揪其耳朵、踩其脚、捣其肘、掐其手……受尽各种“酷刑”,炳辉依旧——“我是一颗蒸不熟,煮不烂,炒不爆,砸不扁,锤不碎,响当当一颗铜豌豆。”
他们的班主任是一位老民办教师,跟李家父母认识。有一回遇见,这位老教师将炳麟大大的夸赞了一番。李家父母为小儿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他们的中儿倍感歉疚,因而主动道乏老师:“炳辉让老师操心了。”老师用一句文诌谄的词语评价了炳辉:“那孩子也不错,质直好义。”李家父母虽听不大明白,但知道这是好话,只是与学习无关。
被弟弟比的一无是处,炳辉既不自卑也不嫉妒。炳麟经常参加考试比赛,回回得奖,炳辉比谁都高兴,见着谁跟谁宣扬。
“你获的啥奖?”有好事之人反问炳辉。
“我没参加。”
“为啥没参加?
“学习不好。”
“你咋就学习不好呢?”
“没好生学呗。”
“你咋就不好生学呢?”
“不喜欢呗。”
炳麟参加数学比赛得了一支贵重钢笔,自己都舍不得用,却被五年级一位男同学勒索了去。炳麟起初不敢声张,后来忍不住对炳辉讲了。
第二天中午放学时,炳辉单枪匹马的去跟那位比他高一头的男同学讨要钢笔。男同学先是不承认,既而拿横话喷人,后又晃动拳头。三招用完后,炳辉还是虎视眈眈的与之对峙,那位人高马大的男同学崩溃了,缴笔投降。炳辉兵不血刃就要回钢笔,让炳麟佩服的五体投地,甘愿把这支笔送给他。炳辉毫不客气的收入囊中。不过,这支钢笔在炳辉那里待了不到一个小时,便被他“行贿”给了穆兰。
穆兰受其“贿赂”可不是一回两回了——瓜果梨枣、铅笔橡皮本子,这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