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影响(3 / 4)
国人博兰雅、玛高温等传教士翻译西书,徐寿、徐建寅、华荡芳、华世芳等参加翻译和整理。翻译书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科技等方面,其中科技书籍居多,内有部分介绍兵器和兵器制造的书,这些译书对帮助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工艺学堂每期招学生50名,学制4年,学习国文、英文、算学、绘图、化学、机器等课程。毕业的学生,有的由总理衙门选调赴京,有的留沪、宁两地学堂任教,有的担任制造局中的员司。学堂虽然规模不大,但它是中国设置最早的兵工学堂,在培养生产技术力量上起了一定作用。
可以说,江南制造总局花费了李鸿章极大心血,是他想在事体上更进一步的尝试,制造总局的筹建和扩建工作他都做得极为用心。
……
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带领下,载着2万多人,航行13万多海里,向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国造船业的光荣。87年后,哥伦布才带着3艘小型的轻快帆船和87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郑和带着浩浩船队从西洋航行归来之后,中国的造船业陷入了300余年的沉寂。
作为一个拥有3万公里海岸线的国家,中国的海上实力曾经令人瞩目。郑和七下西洋被视为中国航海事业的盛极阶段。但此后明统治者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相反停止再造出海大舟,并实行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许下海”。
个中原因为何,后人却是不甚明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中国的国运衰落也从海上开始。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以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了中国大门,自此挂着外国旗帜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肆无忌惮。
江南制造总局,是江苏巡抚李鸿章所做的一次洋务尝试,目的便是让闭关锁国已久的大清王朝在造船等近代工业上跟进西方列强的脚步,起码不至于被西方列强甩得太远,从后来的历史上看效果还是极为明显的。
只是让人可惜的是,就在洋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在政治上却遭受重大挫折,使得原本红火一片的洋务运动,难免蒙上一层让人不喜的阴霾。
……
对于京城发生的突然变故,南方汉人督抚集团有自己的理解:
自咸丰帝驾崩后,外朝之权皆归六爷(奕)矣,于是有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