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房与厂(3 / 4)
好的办法无非就是克隆一个工厂,现代社会实际上很多厂房的建设设计都是重复再重复,像俄布在建国初期援助我国建立工厂时大都都是将俄布工厂直接克隆到我国,不仅工厂厂区规划设计,包括机械在内都采用同样的机械,这种方法无疑大大加快了工厂建设的速度。
对于现在司马来说,司马所需要的就是加快建设速度,虽然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仓库还没能买下来,但是只要钱一积攒够,恐怕只要两天就能让这个仓库成为自己名下的产业,可是在西元一九一五却别想那么顺利,如果在那里不建成大型仓库、厂区,根本就不要指望光明正大的把各种物资成批量的运走。
如果花个几年才能建成恐怕到时就不是司马倒卖物资了,而是那个时空的欧洲的各交战国向中国出售各种战后剩余物资,到时别说挣钱了,不赔钱就算不错了。而眼下克隆一家工厂则成了司马不二的选择。
1954年,国家经委主任历辐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 “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大的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希望上海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公会组织13家钟厂和建国仪表厂、华康钟表材料行、慎昌钟表店、以及艺星、和成、华成、中苏等4家工业社,加上6名从事钟表修理的个体技工共58人参加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试制的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150只零件均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
到9月26日,试装成首批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翌年5月,试制工作集中到江阴路(原齐心发条厂仓库)进行,试制队伍扩大到150多人,采用简陋设备试制出第二批手表100只。1957年4月,试制小组抽调原搞火车头设计工程师奚国桢、原制造医疗针头技术人员童勤奋等参照《俄布工艺学》教科书,结合试制实践,用了4个多月时间,画出了150多张零件图纸,订出107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成为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套手表生产的工艺文件。
1958年3月,A581型机械手表注册为上海牌商标。4月23日,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当年共生产上海牌手表13600只。从此,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
看着从网上的搜寻的资料,司马觉得自己显然是把手表这种行业想的太过于繁杂了,刚开始以为生产这种商品会像生产大商品一样需要大型厂房,没想到那怕是在走廊里、办公室都能用小型机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