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部分(3 / 6)
无忧无虑,自然平稳地走出来的;而是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召唤,这种召唤强烈到克制了其他可能的渴望以及方向。不知怎么的,她对德·范恩小姐过去的生活很好奇;但这并不好打探,而且她总会在突然间觉得,自己听到的闲言闲语够多了。她可以猜测出冲突背后的故事,但无法相信德·范恩小姐对她自己的受压抑毫无意识,也不相信德·范恩小姐对此束手无策。
哈丽雅特有意要和学生会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所以她鼓起勇气,向学院文学社团的人作了一个关于“侦探小说以及侦探现实”的讲座。这是件很冒险的事。她讲解的是她自己成为嫌疑对象的那个案例,这样便自然没有含沙射影之嫌;在接下来的讨论里,也没有人不懂人情世故地乱说话。威尔福康姆谋杀案则是另外一回事。她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来拒绝和学生谈这件事。
地狱一般的魔咒(3)
在纯粹的私人场合,剥夺她们合理的激动实在不是友善之举。但每隔两句话,就要提到一次彼得·温西,真让人烦心。也许她的阐述从干巴巴的学术角度来说,可能有那么一点点的偏差,但受到了学生们热烈的鼓掌致意。座谈结束的时候,高年级学生米尔班克斯小姐邀请她享用咖啡。
米尔班克斯小姐的房间在伊丽莎白女王楼,房间布置得很有格调。她是个身材高挑、举止优雅的姑娘,显然家境殷实,穿着打扮比大多数学生考究多了。并且,她在学术上的造诣也是游刃有余。她在从事一项分文不取的研究项目,并公开声明,她想做一个学者仅仅只是因为她不想在死的时候依然是一个可笑的庸人。除了咖啡以外,她那里还有马德里亚酒和鸡尾酒可供哈丽雅特选择。她非常有礼貌地说了声抱歉,因为学院设施简陋,她无法提供调酒用的冰块。哈丽雅特不喜欢在晚餐之后用鸡尾酒,而且,自从来牛津之后,她已经喝了太多次的马德里亚酒和雪莉酒,喝得厌烦。所以,她要了咖啡,在所有的咖啡杯和酒杯都满上后,她发出一阵轻笑。米尔班克斯小姐问是什么让她发笑,口吻很礼貌,一点也不唐突。
“只是,”哈丽雅特说,“我有天在《晨星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说,‘本科女流’——记者们喜欢用这个恶心的词——只会喝可可饮料。”
“记者们,”米尔班克斯小姐很养尊处优地说,“总是比时代要晚三十年。福勒小姐,你在学院里看到过可可饮料吗?”
“哦,看到过。”福勒小姐说。她是一个黑黑的、粗壮结实的三年级女生,穿着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