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后记:历史不会同情我们(4 / 5)
正的虐不是那样的。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台词是这样的:“谁甘愿忍受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以及费尽心思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只要他用这一柄小小的刀子,就能了结他自己的一生(朱生豪译版)?”这一段话是我对生活所有苦难认知的基础,我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仅仅靠着外物去生活,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损害了这些东西,比杀了他更加可怕。《礼记》里说,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是很看重这些的。
生病、挨打,乃至死亡,肉体上的折磨,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格上的践踏,感情上的倾斜,无辜的受累,是苟延残喘,是颠倒黑白,是生不如死。我认为的虐,就是这样;如果吴邪能因为挨过打而不再被人套着牌子去扫街,我宁愿他被打得再狠一些。
而现实的生活是,杀人也许不容易,诛心却那么简单。把一个人的尊严涂在地上,居然就是那么简单。
日光之下,没有新事;现在是这样,以前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我可以用避重就轻的办法把历史里那些残酷的部分隐没掉,但我不想那么做。因为真实的历史是这个样子的,人在它面前是十分脆弱的存在,可是,不论我们再怎样脆弱,历史永远不会同情我们。
我生怕:一旦我削弱了真实的存在,也许那些本该属于我们的同情也会被削弱,这是我非常不想看见的。在历史里存在的,不仅是我们的父辈,不仅是我们的祖先,还有我们自己;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和自己的父辈一样,成为被后人观看的存在。历史绝不同情我们,绝不关心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同情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才会关心自己。
同人小说里的人物也是人,和我们一样的存在,只不过他们跟我们可能隔着一块二向箔,然而这又怎么样呢,他们依然活在这个世界里,用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代表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看待生活的态度去看待他们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是一个附加的话题:我决定稍微地为一位先生做一段简短的辩护。
连载的过程中,有一位读者向我提到郭沫若,她认为,只有像郭沫若这样的人才能安然渡过文革。她并不是一个人,认为郭只靠溜须拍马上位一路顺风顺水的人不在少数。我无意改变他人的认知,仅仅就我看见的郭沫若做一点小小的阐释。
郭沫若于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