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殿试题目(4 / 7)
好叫某个贡生抬头……和调戏民女似的,不尊重。
不过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就有几个官员注意到皇帝流连的目光,又见过水莲心作弊一般的容貌和才华,都心中有数了。
此次考试,主考官是有内相之称的翰林学士承旨赵瑞。
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德光帝对老臣十分优容,并没有大刀阔斧改变朝局,依旧倚重赵瑞,由他领着翰林学士院负责起草内制、参谋顾问。
这次让赵瑞做恩科主考,足见圣心。
赵瑞按流程,请皇帝亲自颁发策题。殿试不做诗赋,只做策题。
德光帝对心腹内侍彭予点头。彭予将侍卫手中捧着的四个长轴,挂在八个内侍举着的四根长杆上,然后将四根丝绦交给皇帝。
德光帝用力一拉,四个卷轴打开,明黄的锦帛上写着四道由皇帝亲自出的策题,每题上百字,考生从中选择两题做策论。
恩科举试,说到底不是选出谁是第一诗人,而是为国选贤臣,题目自然要根据国家时政,考一考学生的治国头脑、手段与潜能。
四题出来,其他官员脸色都有点变了,考生更是一时不知如何反应,唯有主考赵瑞的脸色没什么变化的,因为这四个策题虽是皇帝亲出,明黄卷轴上的内容却是他昨夜润笔写好的。
赵瑞能做两朝元老,得两个皇帝喜欢,就是因为他永远紧跟着皇帝的步调走,是个好助攻,从不质疑。就算有疑虑,他也只会自己暗自琢磨,有谏言也是顺着皇帝思路,提醒皇帝没注意的地方。
最主要,赵瑞嘴紧,不会有任何消息流传出去。
所以有些官员常骂赵瑞是皇帝的应声虫,觉得他为了媚上,失了文人风骨。殊不知一样米养百样人,赵瑞本身的性格能力,更适合做个秘书性人才。皇帝也觉得他不适合管理国家公务,所以他虽深得圣心,算两朝元老,却一直没被提拔成为尚书宰执。
赵瑞也知道自己的斤两,从不羡慕嫉妒恨,只认真做好自己的事。
言归正传,四个策题之所以让朝臣大哗,贡生瞠目……的确是有些出格了。不像是忠厚实诚的德光帝的手笔,感觉更像是一贯任性妄为,天不怕地不怕的楚王的作风。
赵瑞润笔列出的一些史实,漂亮的描述不提,只抓出重点理解。
第一题,问的是治国礼教、法情。
治国以政凝民、以礼凝土、以天治内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