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地梨儿(2 / 4)
一般“上水”装泥鳅,把上面的秧田埂用棍子穿一洞眼,田里的水就流下来,泥鳅最喜欢上这里。
因为秧田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营养十足。而且冬天外面太冷,黄鳝和泥鳅出来觅食的次数不多,所以都喜欢这个季节出来。
一般放在冬水田中间,不需要流水,但更讲究方法。
先要在放篓的地方,扒一个不深不浅的槽。然后把当天准备好的饵料,用泥巴坨坨压在篓口的正上方,以不露出水面为好。
在一块水田里,一般可隔几米左右下一只篓子,方向随便。
为了便于第二天收取,就地取材,在田埂上折几只干脆的艾蒿秆,插在篓子旁边,做上记号。
乐不知倦的少年放篓子,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那有着无限的少年乐趣。
那时候,元宵一过,小伙伴们就忙活起来,从村前村后,砍来水竹,让村子里的篾匠李大叔动手,编织黄鳝篓。
篓子比较简单,也实用。
在放篓子的日子,小朋友下午一放学,就忙着做放篓的准备工作了。
做鱼饵、围田坝等,一直要到天大黑才回家。
第二天,不管天气多冷,又早早地起床取篓。
少年正是贪睡的年代,如果要做其他的事,父母喊破喉咙也喊不醒他们。(《724小时不间断更新纯txt手打小说)
只有这件事,他们从不要父母操心。
当把篓子从水中取出,看到一筒筒黄鳝或者泥鳅在篓子里活蹦乱钻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放在水桶里养着,一周下来,除了改善生活外,往往还有个五斤十斤的黄鳝、泥鳅。等到赶集,拿到集市上卖掉,时间久了,一期的学费就差不多了。
那时冬水田不少,泥鳅黄鳝一样很多。可能与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滥用化肥农药有关吧。
“啾啾”的清脆声把孙刚从少年的回忆拉了回来。
随声看去,几只小鸟在堰塘边的树枝间来回跳动。
抬眼望下望去,孙刚努力寻找村童收篓子的身影。
可是,空旷的田坪上,哪里还有孙刚儿时的情景呢?
这时,几声鸭叫声传来,一大群戏水揉羽的鸭子在堰塘里畅游。
“春溪水暖鸭先知”不正是苏轼那首《题惠崇春江晚景》里的情节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