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力挽天倾(叁四) (1)(17 / 22)
本正经道:“农业司已经试验出了几种新的制肥办法,以及种什么东西需要什么肥料……这难道不是学问么?张公勿笑,某以为此中学问,不比吟诗作赋来得小。诗吟得再好,养不活人,肥料施得好了,却说不定便能多养活不少人。”
张全义听得肃然一惊,拱手一礼:“节帅教训得极是。”
李曜见他明白过来,这才道:“此番农业司弄了这么一些……”当下把他根据中国古代肥料使用发展,引导农业司搞的新型肥料如数家珍的说了出来,让二张知晓。
诚如方才他们对话所言,中国古代文献中称肥料为粪,如土粪、皮毛粪等。甚至以植物作肥料也称粪,野生绿肥称草粪,栽培绿肥称苗粪。施肥则称为粪田。在漫长的岁月中,肥料的应用和施肥技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诗经·周颂》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的诗句,说明西周时已认识到杂草腐烂后的肥田作用。《礼记·月令》说利用夏季高温和降雨沤腐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上疆”,《孟子》说“百亩之田,百亩之粪”,《荀子》说“多粪肥田”等,秦、汉以前肥料已受重视。
到了汉代,农家肥源迅速扩大。据《□胜之书》记载,当时溷肥(厕所人粪尿)、厩肥(牲畜粪肥)、蚕矢(蚕粪)及其他排泄物、碎骨等肥料种类大大增加。在施肥方法方面,基肥、种肥和追肥的施用已分别进行。基肥有的是大田漫撒,有的是在区田中集中施用。播种时采取带肥下种的溲种法;还用蚕矢和人粪尿腐熟作追肥施于麻田等。对于各种施肥方法的作用当时文献中也有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成就是从过去简单地利用野生绿肥发展到栽培绿肥。西晋《广志》称“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这是人工栽培绿肥的最早记载。北魏《齐民要术》进一步肯定了绿肥的增产效果和它在轮作中的地位。指出“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其美与蚕矢、熟粪同”。当时绿肥的栽培利用遍及南北各地,从大田种谷到种瓜、葵和葱等都用绿肥作基肥,并知桑田间作绿肥作物如绿豆、小豆和芜青之类,可改良土壤和使桑树生长良好。
施肥技术的进步,反映在蔬菜生产上,是《齐民要术》总结的“粪大水勤”;在果树生产上也已知桃树增施熟粪,可提高桃子品质。还首次出现了利用牛粪制造堆肥的“踏粪法”的记载。
而李曜自然是将唐朝以后的肥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