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河潼形胜宁终弃(8 / 11)
与民众都还没有做好成为“天下共主”之心理准备。
而宋廷对辽国的回应,是由石越与范纯仁一起草写的《讨契丹诏》。
诏书的内容十分简单:
“契丹本匈奴余种,窃据北国,僭称尊号。蠢兹北狄,匪茹其力,屡犯大邦,不遵理道。今又恃牛马之肥、肆蜂虿之毒,忘我大惠、侵我边州。朕闻《春秋》之义,大九世复仇,耻城下之盟。朕已遣上将,大益精兵,诸路齐驱,克期剪戮此贼。天下士民,有能应接王师、纠合徒旅、雪此世仇者,朕当不吝爵赏。凡敌未退出吾土,而有敢言和,使朕负万世之讥、诸夏蒙夷狄之辱者,当斩于东市,以谢天下。布告中外,咸知朕心。”
与这份《讨契丹诏》一同颁布天下的,是另一份《募天下雄豪杀番贼诏》,御前会议立下的赏格是:生擒契丹一人或获马一匹,赏钱二十千;斩首一级,赏钱十千;十人级以上,即加奖官职。所获财物,赏之。擒斩首领以上,令有司上奏,另加优奖。战后凡愿从军者,优先录用;愿归农者,免赋役三年。
这两份诏书及时的中止了宋朝内部出现的分歧,至少是暂时压制住了各种反战派的声音。
但石越心里也很明白,无论诏书写得多少斩钉截铁,决定战和意志的,仍然是实力。倘若河北战场上章章败退,再如何慷慨激昂的文告,也阻止不了反战派与议和派的声音抬头。
石越与范纯仁已经有了共识,他们不介意在战争之前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战争,但是,战争一旦开始,他们就必须带给宋朝一场胜利。除了战胜者的身份外,他们不打算接受任何其他的结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许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让自己陷入背水一战的境地。过刚则易折,只知战而不知和亦并非明智。但石越与范纯仁选择了破釜沉舟。
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个国家缺少的,不是明智。
不过,即便是选择了破釜沉舟,他们要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契丹。
西夏使馆不断的向宋朝示好,职方馆已经向安插在西夏的细作下令,以期确定李秉常的真实态度。但这需要时间,不过以职方馆对西夏渗透之深,既然迟至此时仍未有不好的消息传回来,而西北诸边州也没有传回西夏军队异动之消息,那么石越便几乎可以断定西夏人是可信的。李秉常在西迁之后,也创立了一个专门的间谍机构“四方察访司”,不过,他的四方察访使本身便是大宋职方馆的间谍,而在西夏,职位比这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