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俄国 (1)(16 / 22)
884年,在俄国人的倡议下,有300俄亩土地(1俄亩=2.7英亩)用于种棉花;到1899年,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猛增到90000俄亩。俄国人还引进某些土地改革,包括减少农民的税和农民对国家及地主所须履行的义务劳动。
另一方面,由于俄国人有计划地征用哈萨克人的放牧地,牲畜的数目减少,并出现普遍的饥荒。俄国人没有为土著的教育做什么事,把这一工作几乎完全留给了穆斯林的毛拉。在其他诸如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之类的领域,他们不及在印度的英国人活跃。最后结果是,在给中亚和沙皇帝国的其他地区一样带来许多变化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以前,众多的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并没有因俄国人的到来而受到什么影响。尽管有了铁路建设和棉花栽培的传播,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还是生活在为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的障壁所分隔的不同世界里。
满洲19世纪90年代,俄国的兴趣从中亚转移到远东。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正慢慢地接近完成,为俄国的经济扩张和政治扩张提供了新的机会。新任命的财政大臣塞炫·维特伯爵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呈递了一份报告(1892年11月6日),他在报告中说,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线将代替苏伊士运河、成为前往中国的主要商人路线。他预见到俄国将处于亚洲和西方世界之间的仲裁人的地位,主张建立中俄联盟作为实现上述地位的最好手段。
1895年中日战争的爆发(见第十六章第一节)为维特所赞成的联盟铺平了道路。中国又轻易地被打败,再三恳求英国和美国进行调解。英、美两国的拒绝迫使中国接受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根据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给日本。但是,俄国这时与德国和法国一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人归还辽东半岛。
这一帮助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年,中国人心甘情愿地与俄国签订一个秘密条约。该条约规定在日本侵略的情况下相互援助,而且还将建造穿过满洲、直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东铁路的特许权授予一家共同的中俄银行。这家银行名义上是一个私营公司,但实际上却为俄国政府所拥有、归俄国政府管理。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它已在满洲敷设了总长为1596哩的铁路。
1898年,为了对包括战略港口旅顺在内的辽东半岛进行为期25年的租借,俄国跟中国谈判;随后,俄国开始了在远东的下一步推进。两年后,俄国人利用伴随义和团起义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